论我国取保候审的完善/许建添(5)
四、结语
取保候审作为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一项制度,与我们的程序观念及其他制度是密切联系的。上述改进措施亦未能包容全部,只是从李志平案出发,点出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部分问题。观点正确与否,还有待各位老师、朋友批评指正。
--------------------------------------------------------------------------------
[1] 案件详情请参见欧阳毅、蒋伟《无辜农民成杀人犯蒙冤23年,两次被判死刑》等报道,载《法制周报》,2006年07月31日。
[2] 实际上在本案中,对李志平采取取保候审以后,公安机关有没有依照相关刑事诉讼法第58条的规定对该案进行侦查仍是个未知数。
[3] 陈瑞华:《程序性制裁理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37页。
[4] 刘家琛:《刑事诉讼法及司法解释适用指南》(上),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389页。
[5] 《刑事诉讼法》第52条规定:“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申请取保候审。”
[6] 对我国刑事诉讼法是否确立了无罪推定原则,在学理上存在争议,笔者认为我国尚未确立无罪推定原则。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取保候审的条件是:“(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从这两个规定可以看出,其适用前提是“可能有罪”,仍是有罪推定。现实中实施取保候审的质量也并不理想,不少案件取保候审并非侦查或保障人权的需要,而是为给一些嫌疑无据,或嫌疑难以认定的案件“下台阶”,保而不审的问题比较突出。李志平案即是此种情况。
总共5页
[1] [2] [3] [4] 5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