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永金:一位基层法官的调解生活/赵丽兴(5)
二是“换位思考”。俗话说:“人心是互换的”。发生纠纷走到打官司这一步,经常是“公说公有理,婆说理更多”。法官要做好诉讼调解工作,需要学会“换位思考”。就是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当事人角度为当事人着想,了解其产生这些想法的原因和动机,并对其想法表示出足够的尊重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法官才能依据事实、法理和情理做当事人的调解疏导工作,“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指出其错误和不足。
三是“对症下药法”。每一个案件都有其不同的特点,每一个当事人也有其不同的性格特征。这就要求法官还必须懂得一些心理学知识,才能摸透当事人心理,找到当事人纠纷的心结,从而“对症下药”,发挥“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功能。“这就像我们常说的‘四两拔千斤’”。 腾永金补充道。
四是“借助社会力量法”。在说到这一点时,腾永金用了诸如“三个臭皮匠,顶得个诸葛亮”、 “十个说客不如一个戳客”等通俗易懂的话来进行了形容。在诉讼调解过程中,法官要善于利用两种社会力量。一是基层司法所和村委会的调解干部。二是要利用当事人的亲戚朋友做调解工作。这两种人,前者熟知社情民意,后者与当事人有特殊的亲情和友情,相互比较信任。在诉讼调解过程中,取得这两种人的理解和支持,再通过他们劝导当事人,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我们曾有个案子,做了大半天的工作,当事人的思想都基本疏通了,眼看就能达成协议。这时来了一个当事人的亲戚,乱说一通,一下又把调解搅黄了。”腾永金感慨颇深。
五是“借力打力法”。在法庭工作,很多当事人都是熟人,当事人也往往会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关系向法官“打招呼”。一般来讲,对这种情况,很多法官避之不及,但是腾永金变被动为主动,借力打力:对“打招呼”的人说明该当事人行为的违法性与过错性和对方当事行为合法性与合理性,并要求“打招呼”的人向该当事人做疏导解释工作。“直观点说,就是反其道而行之” 腾永金补充说。
司法实践中,巧妙利用当事人的这种不正当心理,对北城法庭纠纷的解决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六是“锲而不舍法”。这一点,与其说是一种方法,不如说是腾永金对自己的一种勉励。用 他的话来说,就是“作为法官,做好诉讼调解工作,必须不到黄河心不死心,甚至到了黄河也不死心。”
七是“背靠背法”。这种方法,被腾永金称为“泼冷水”,在保障案件审判要求公开透明的情况下,通过双方当事人“背靠背”的方法,分别给当事人讲明他们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使双方当事人摆正位置,放平心态,互谅互让,最终达成和解。
总共9页
[1] [2] [3] [4] 5
[6] [7] [8] [9]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