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卞军民(5)
5、依法行政的要求与少数干部法律素质不高存在不适应。现实生活中相当多的行政干部抓经济发展和增长GDP的管理方式得心应手,而对依法行政则感到无所适从,对依法行政认识基本上仍停留在将法律作为一种行政管理的手段,尚未充分认识到依法行政不仅是要依法去管理社会,而且管理者自身也应守法,特别对行政执法的程序以及行政处理决定在下达前必须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的要求更是知之甚少,结果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往往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例如:一些地方在下达行政处罚或处理决定时没有向当事人送达,或送达后没有依法填写送达回执;也有一些地方在下达处理决定时,凭印象、经验办事,没有充分的书面证据;还有一些地方在行政处罚罚没款没有严格执行“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等等。
6、监督制约不力与有权必有责、违法要追究的要求不相适应。一是监督法律不健全。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政违法追究的法律法规,虽然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和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有部分条款进行了规定,但是规定的不够系统,可操作性也差。二是监督责任不明确。对行政管理人员监督的渠道很多,有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府的层级监督、纪检监察的纪律监督,还有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但是绝大多数监督主体的监督作用并没有得到真正发挥,力度仍没有达到监督工作的实际需要。三是责任追究不到位。由于没有明确的行政违法追究方面的法律法规规定,又没有责任权利相统一的行政执法监督主体,致使许多行政违法案件无法严肃处理,造成行政违法人员有责难处理追究的现象。我市2004年至2006年间,基层政府及其行政机关为被申请人的行政复议案件共410件[区、县(市)政府41件,所属行政机关342件,乡镇政府27件],撤销16件,变更3件,确认违法1件;基层政府及其行政机关为被告的行政诉讼案件共577件[区、县(市)政府62件,所属行政机关470件,乡镇政府45件],撤销30件,变更5件,限期履行职责5件,其他73件。从上述统计可以看出撤销等应负法律责任的案件比例虽然不高,但责任机关及责任人的责任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追究。
(三)推进依法行政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1、官本位观念是造成依法行政难的主观原因。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高度官僚集权制度,使人们形成了牢固的权力本位观念,权力崇拜意识、权大于法的思想还在影响我们。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的计划经济强调的是集中集权,使有些领导干部过分夸大了手中的权力,“官大一级压死人”,谁职位高、谁说了算已习以为常,民主的氛围、法治的氛围比较薄弱。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多年里,法制逐步建立和完善。1997年党的十五大,果断地作出了依法治国战略决策。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又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载入了我国的宪法,变成了国家和人民的意志。党的十六大又明确了“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由此我国开始走上了依法治国的法治轨道。但是走上法制轨道并不等于依法治国的方略就得到了落实,但权力唯上、官本位观念作为一种传统的专制力量仍在钳制人们的思想、限制人们的行动的现象不可能得到完全根除。特别是少数基层领导,官本位意识还比较浓厚,依法行政意识淡薄。一些地方盲目行政,导致违法行政、土法行政现象屡见不鲜。可以说,目前还是一个“人治”与法治二者兼有、二者并用的环境。法治取代“人治”还有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导致依法行政举步维艰,阻力较大。
总共9页
[1] [2] [3] [4] 5
[6] [7] [8] [9]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