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公益诉讼理论瓶颈的突破/王裕好(5)
(一)完全公益诉讼原则上以检察机关和公益团体为原告
按理说,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民个人都应成为公益诉讼主体,而我国现在最理想的公益诉讼主体是检察机关,公益团体也应逐渐被赋予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
1、检察机关应当肩负起公益诉讼的重任。
我国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和刑事案件的国家公诉人身份,因为有宪法、刑事诉讼法的明确规定毋庸置疑。为维护公益检察院是否有提起诉讼的当事人资格目前虽有争议,但还是存在法律依据和理论根据的。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候,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这被学术界公认为目前我国公益诉讼的唯一法律依据,又称“刑事公益诉讼”,以别于“民事公益诉讼”、“行政公益诉讼”。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也规定:“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对损害国家、集体或者个人民事权益的行为,可以支持受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向人民法院起诉。”我们不难从这项支持起诉原则中看出,公共利益缺损时如无适当主体运用司法途径加以维护,检察机关就应肩负起公益诉讼的重任。从诉讼能力角度看,检察机关也较之于一般机关、团体更强大,足已面对法律专业化或取证困难。
1997年12月3日,河南省方城县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1997)方民初字第192号支持了我国第一起由检察机关以原告身份代表国家利益提起诉讼的案件⑦。将来修改民事诉讼法时应规定:在受害人没有提起诉讼或者很难确定受害人的情况下,检察院为维护公共利益,可以对实施侵害人提起禁止侵权、赔偿受害人损失的民事诉讼。
2、公益团体在公益诉讼中扮演重要角色。
公益团体又称“公共利益集团”,是指为维护社会共同利益而组成的团体,其特点是成员没有职业或行业的限制,所关心的问题也对整个社会具有普遍影响,如人权、社会福利、消费者利益、生态环境、能源政策及税收政策、妇女及老人社会地位等。本文“公益团体”应作广义解释,包括除检察机关外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我国的国情决定了社会团体一旦缺少国家公信力的支撑,就难以得到公众的认可,维护社会共同利益也公益也会成为一句口号,所以一般公益团体尚不能完全取代机关、事业单位维护公共利益的职能。英美法系国家的公益团体普遍享有诉讼主体的资格,大陆法系国家则只有经过法律、法规的授权,公益团体才能作为原告提起诉讼。
我国立法应明确公益团体如何在公益诉讼中充当原告,鼓励公民通过公益团体提起公益诉讼,它的优点在于可以集中分散的资源以争取个体力量无法争取的权益,提高诉讼效率,节约司法资源。例如,消费者协会可作为原告为消费者的利益进行诉讼,工会可以代劳工进行诉讼等等。


总共8页     [1]   [2]   [3]   [4]   5   [6]   [7]   [8]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