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读最有用的书,找最适合的工作──寄语中国法律未来之星/王思鲁(2)
  首先,我们要考虑是否喜欢。喜欢属于主观范畴,包括两部分内容:一仅指现在喜欢,就像麦当劳的口号“我就喜欢”。而我这里说的“喜欢”,不只局限于现在的“喜欢”,更应该看到的是长久的“喜欢”,一种相对永恒的喜欢,也就是说要弄清楚你现在喜欢的东西是不是以后你依然会喜欢的?如果你现在喜欢,过了若干年后你就不喜欢了,那就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所以说“喜欢”这个词并不是两个字这么简单;另一个方面要考虑是否“适合”,适合属于客观范畴。我们要综合考虑自己家庭的具体情况、自己的性格、悟性、自己喜欢的行业和社会大环境等因素。例如,你口才不好,文笔不佳,性格又比较内向,自己又并不是很喜欢当律师,就没有必要选择当律师。同样,有些日趋衰落的行业,也不应当是你的首选;反之如果是一些比较新兴、朝阳的产业,可以大胆一点选择。总之,要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的情况和社会的大环境等因素来综合考虑自己合适的工作。总结起来,就是两个词:喜欢和适合。 
  我们在80年代读书时,很多教材都是老师编写的。那些书对我们学习语言,掌握学科基础知识,了解学科体系,提高文采等都是有帮助的。但是,这些书大都脱离实际,大部分实际有用的东西是我们工作以后靠自己的经验慢慢积累起来的,并不是从学校学来的,更不是从老师编写的书上学来的。当然,现在市面上很多书是由实务部门的人来写的,很贴近实际,实用性很强。但即使是这样,也仍然存在不足。因为无论你怎么写,有部分思想、观点、经验是无法用文字表达出来的,而这一部分刚好又是其中最精髓的部分。举个例子,第一种情况,我给你看一份法律意见书,或许你可以结合自己的感受,参考形成一篇文书;第二种情况是我面对面地告诉你这份法律意见书是怎么写的,有怎么样的动机,有什么样的目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什么时候向上呈交,呈交给什么人,然后你可以根据此形成文书;第三种情况是,让你自己亲自参与整个案件的办理,最后形成文书。三种情况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而体会最深的自然是第三种,因为其中很多东西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今天在这里的一个多小时,我不想给大家讲书上或者网络上可以看到的东西,这是浪费你们的时间。这些在网络上、书本上可以看到的东西,我只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路。我主要针对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就怎么定位?怎么规划自己的未来?进行演讲,而不是针对所有的群体。下面,我们就进入今天的演讲主题,即法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如何找工作,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 


总共18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