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读最有用的书,找最适合的工作──寄语中国法律未来之星/王思鲁(4)
  就求职者方面的原因,包括以下一些: 
  大家在应聘时,简历的写法,面试的技巧对找工作都是有帮助的。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求职者要给用人单位信心,让用人单位感觉到你对公司是很了解的,是经过慎重考虑的,进去以后会和公司一起共同成长的,你给它这个信心很重要,但是很多人就是做不到。 
  这里我举自己应聘的例子来说明,可能会更有说明力吧。我是研究生毕业以后才到律所去的。我本科是88年毕业的,出来工作以后考律师牌,到律所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来回到中山大学读研究生。其实我真正开始做律师是从98年开始的,可是在98年时我已经有很成熟的想法。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毕业前几天,我在电梯里碰到一个师弟,他说:“王师兄,你不要给我们丢脸,你们班的同学都到政府机构工作,而你却进了律师事务所。”我当时犹豫了几秒钟,我在想是应该给他讲真话还是讲假话。后来我决定不给他讲真话,我内心的真实意愿是:“我就喜欢做律师,我适合做律师,我愿意承受律师给我带来的压力和伤痛,也乐意享受这个职业给我带来的快乐和充实,我已经把律师职业当成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我不能这么说,讲了他反而认为我在讲假话。于是我苦笑了一下说:“没办法,找不到工作,我只能到律师事务所去。”结果讲完后他反而更同情我。那时候同学之间请客吃饭不是件容易的事,但那天晚上他却请我喝酒了。 
  后来我去应聘律师事务所。我当时已经想好了,我在考研究生时的自述中就写到:人成功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建立在可行性前提下的自信+失败了再站起来的毅力 +万变不离其宗的方法,你肯定会成功。我当时就想:我要去应聘律师事务所的话,我一定要进入广东省最好的律师事务所,要跟广东省最好的律师工作。我为什么会下这么一个决心呢? 
  作出这样的结论,是基于以下这些因素的综合考虑: 
  (1)充分的准备和准确的定位 
  我本科学习的是外语,毕业出来以后尽管在律师行工作过,但法律方面的经验仍相对不足,但是知识是相通的,我在其它方面的经验都是有用的。最重要的是,我是有备而来的,我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其实高考的时候,我就很喜欢法律这个专业了,但为什么我当时报的是外语呢?当时高考的情况和现在有很大的不同,分了三个方向:文科、理科、外语,外语的录取分数线较低,但如果以高分录取的话进去以后可以要求调换专业。结果我考得的分数相当高,有2门考试还是当年广东省状元,但是后来我想转法律却因为政策的变动转不了了,只好读了中大的外语系。我从84年开始就到法学院旁听讲课。但遗憾的是,虽然我也很努力地学外语,但成绩却很差,我的同学都觉得我很蠢。我父母是老师,他们也认为是我进入大学以后不认真学习。事实上,我不仅认真学外语,而且很刻苦地学法律,教法律的老师都对我很满意。 毕业以后,我被分配到珠海一家外资公司做翻译。当时这是一份非常令人羡慕的职业,但我没有丝毫的成就感,相反觉得很心虚,很怕见到外国人,表现也很不好。原因有很多,自己外语水平不好是一个原因,另外我们这一代包括你们在内,父母、老师在教育我们的时候,都没有教我们要怎样与人相处,怎么给自己的人生定位,怎么选择自己的择业方向。我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次碰到单位的人在讨论我,一个是刚刚从华中科技大学(原为华中理工大学)毕业的研究生和单位内的一个中专生在讨论我,前者说;“我认为王思鲁很不错,他表达能力好,知识面又广。”后者说:“不行,这个人很差劲,连说话都不通顺。看到老外就脸红,根本无法翻译。”其实他们两个讲的都对,我当时就在想:同一个人放在不同的场合是完全不同的,放在一个地方可能很蠢,放在另一个地方可能是天才。我在外资公司工作了几年,每天都毫无激情,觉得心态十分疲惫;相反的是,我对法律越来越感兴趣,经常在下班后刻苦钻研与法律有关的书籍。并且和法学界的名流、司法界的精英建立了广泛密切的联系,从中受益匪浅,极大地拓展了视野。经过深思熟虑后,我决定选择自己最喜欢和最适合的事业——律师,重新给自己的人生定位。我当时就想:尽管我和法律科班生比有一定的缺陷,但是我是有备而来的,我很喜欢法律并且决心为之奋斗终身,所以我有信心进入广东省最好的律师事务所,跟最好的律师学习。 


总共18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