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劳动法立法现状及完善/王欣然(24)
龙建康案、吴义清案两案案情类似,审理龙建康案的法院确认劳动者因工负伤为“工伤”,审理吴义清案的法院却否认劳动者因工负伤为“工伤”。
陈维礼案、洪步兵案两案案情类似,审理陈维礼案的法院依据《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确认劳动者因工负伤的伤残程度,审理《洪步兵案》的法院却否认以《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依据来确认劳动者因工负伤的伤残程度。
由此可以看出:对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因工负伤性质的认定、赔偿的计算标准、伤残鉴定所依据的标准非常的混乱,让人无所适从。
⑵在劳动者正确选择了劳动争议案件的诉讼程序以后,仍然面临着许多艰难的考验——需支付高昂的成本,最后却是维权后的结果得不偿失。
如前所述,与非劳动争议案的普通民事诉讼程序想比,劳动争议类案件多了一个前置程序——劳动仲裁程序,而且这是必经程序。如此,对劳动者而言:
劳动者维权与《劳动法》颁布前的同类型的劳动争议纠纷民事案件相比,需要支出更多的时间成本和更多的经济成本,并承担更大的精神压力。维权之路与《劳动法》颁布前相比更为艰难。
同时,与其它非劳动争议民事纠纷案件相比,劳动者维权之路同样也需要支出更多的时间成本和更多的经济成本,并承担更大的精神压力。维权之路与其它
(41)引自《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0年第1期。
(42)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山区人民法院(2000)铜官法民初字第1254号案民事判决书。
(43)铜陵市郊区人民法院(2004)郊民一初字第41号民事判决书。
非劳动争议类的民事纠纷案件相比同样也是更为艰难。
以拖欠工资类的劳动争议案件为例,据全国总工会不完全统计,到2004年11月中旬,全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被拖欠的工资约有1000亿元。而为索回这1000亿元欠薪,整个社会需要付出至少3000亿元的成本。调查显示,农民工讨薪需付出四大成本:经济成本、时间成本、政府成本、法律援助成本(44)。
由于依法维权需要付出的成本太高,程序繁琐,处理时限过长,而且付出巨额成本后许多权利不能得到维护,或者处理结果不能弥补其维权过程中付出的巨额成本,所以许多农民工不愿意通过劳动监察、劳动仲裁以及诉讼等合法方式解决劳动争议(45)。
基于此,有的农民工甚至选择了暴力手段或极端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跳楼、爬塔吊等。这些恶性事件,不仅直接威胁着农民工、用人单位老板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直接威胁着社会的公共安全和稳定(46)。
而在工伤案件中,根据劳工律师周立太的统计,从工伤性质确定,到提起仲裁,最后进入诉讼,平均需耗时近3年时间。 “这极大地增加了外来工的维权成本。”周立太认为,高昂的诉讼成本导致外来工不愿意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而很多老板则故意通过走司法程序来消耗外来工,逼迫他们私了(47)。
总共33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