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渭滨区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情况的调查分析/王维新(3)
2003-2005年 176 41 75 53
2006-2008年 338 56 189 90
±% 92.07% 26.79% 152% 69.81%

表三 2003-2005年与2006年-2008年未成年人犯罪身份的变化情况表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可谓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无非是主观和客观两方面。
  1、犯罪的主观因素。由于未成年人处于成长时期,生理和心理不成熟,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模糊,法制观念淡薄,不学法,不懂法,所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够,个人素质较低。在一些腐朽思想的侵蚀下,在社会不良风气和现象的影响下,禁不住诱惑,消极心态膨胀,在尚未形成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的时候,放任自己的行为,以求自身欲望的满足,逐渐地,发展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将自己推上犯罪的道路。
2、犯罪的客观因素。笔者认为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客观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家庭因素。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细胞液”。而现实中,有的家长在繁重的生活、工作压力下,往往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甚至有的家长根本没有教育意识,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有的因父母离异,子女心灵受到打击,产生叛逆心理,在引导无方、管教不严之下,流入社会往往容易犯罪。
第二,学校因素。当前中小学教育普遍存在着片面追求分数,而忽视对学生人格的教育,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造成学生人格不健全,品德败坏,法制意识淡薄,有的学校干脆把他们认为朽木不可雕的“坏学生”赶出校门一推了事,使学生过早体味人情冷漠,世态炎凉,遂产生仇视社会、报复社会的心理。
第三,社会因素。我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变革时期,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物质日益充裕的同时,人们观念分化,呈多样性发展,其中不乏落后的腐败的思想和精神制品到处传播,传媒发达的今天,很难把它们同未成年人隔离开来,这些精神腐蚀物,尤其是色情、暴力内容,必然对他们健康成长产生负效应。
  三、预防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
  (一)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加强法制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当务之急。综观许多未成年人犯罪,大多缘于法制观念淡薄,有些人或不知自己的行为是犯罪,或无视犯罪带来的后果。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法制宣传。如建好用好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坚持做好学校的普法教育,这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的配合。
  (二)家庭与学校做好未成年人教育工作。首先家长要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切实履行好监护职责,保障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家长要与学校及时沟通,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工作。学校要从素质教育入手,既重智育,又重德育,不可偏废,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此外,学校与家长应形成教育互动机制,及时沟通,掌握情况变化,相互配合处理问题。


总共4页     [1]   [2]   3   [4]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