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七届三中全会---土地制度改革篇/闫凤翥(5)
七、农民成为土地开发的新主体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化四十多年来,土地由私有变为农村集体所有,农民成为农业生产的主体。由于“二元结构’的城乡制度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只能用于村办企业、公益事业、农民宅基地,除此之外不得他用。多年以来这项政策和法律没有解禁。直接限制了农民使用自己建设用地开发经营的权利,导致农村商品市场的匮乏,造成城乡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从而为实现农村小康社会埋下了隐形障碍。
《改革决定》将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的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开发、流转、地位做了创新的改革,保留了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集体建设用地的法律规定,这是我国对集体建设用地的管理的法律制度的创新。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的集体建设用地,除集体公益性项目外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成为土地制度改革的直接受益人。目前,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的集体建设用地规模相当大,占集体耕地总量的20-30%。这部分土地经过整理还会释放10-20%。城市规划区外的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交通条件差、建设用地分散应因势利导的引导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全面、系统、科学、高效的制定利用方案、开发经营方案。各级政府应将这部分建设用地纳入国有土地供应市场,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土地供应市场,减少重复项目、重复投资、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以公开、规范的“招拍挂”方式出让、转让、出租、抵押、担保、出资、入股、合营等形式流转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依法保障与国有土地使用权享有平等的权益。
建立健全集体建设用地登记制度,对于土地流转、抵押、担保、出资、入股等享有国有土地同等的登记权。
城市规划区外集体建设用地,除可以建设公益事业外,可以根据规划设立开发经营项目、工矿用地、旅游用地、商业用地。农民可以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吸引投资、招揽客商,可以将土地作价入股;可以依法转让、转租;可以设定抵押、担保。集体建设用地制度的改革必将为新农村建设、集体土地产权房带来新的活力。城市规划区内的集体建设用地已经列入城市规划用途,因此,不能享受改革的成果。
上述土地制度的改革需要从法律规定、操作程序、市场监管、交易规则、争议解决、政策衔接等领域做出技术性的规范才能有效落实和执行。为此,全会明确指出:“抓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规范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我们相信,有党中央的政策为后盾,人大、政府等部门的全力工作,新的土地制度不久就会付诸实施,将会为我国农村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总共6页
[1] [2] [3] [4] 5
[6]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