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企MBO制度缺陷与对策研究/江泽利(11)
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因噎废食”。我也正是站在这样的一个立场,展开对我国国有企业MBO制度进行分析的。
1.2 MBO起源与概念界定
1.2.1 MBO的起源
关于MBO的起源,在学理界一直存在有多种说法,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MBO起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欧洲。随着欧洲当时生产规模逐渐扩大,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内容也越来越复杂,企业所有者无力直接经营管理,必须靠聘请管理人员和专有人士去管理自己的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在生产过程中开始逐渐分离。特别是股份公司出现以后,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分离成为一种趋势。但所有者和经营者过度分离,也会对企业造成不利的影响。比如经营者可能追求在职消费,同时盲目扩张企业规模,而忽视企业利润,换言之即代理成本升高。
依传统公司理念,现代企业制度追求的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即股东通过委托代理授权管理者并将经营权逐步剥离,而通过管理者收购,能使企业的经营者变成所有者,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统一。在当时,这种反向思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原因就在于MBO能减少在过度分权情况下导致的代理成本。
所谓代理成本,即忽视和错过机会的总成本加监督费用。在两权合一制度下,由于管理层变成了所有者,公司的生死存亡将直接与管理者的自身利益捆绑挂钩。因此,管理者必将勤于经营、尽责尽力,相应地也就减少了代理成本,增加了公司收益。
正是因为MBO能够解决传统公司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代理成本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管理低效的问题,实现了经理人对决策控制权、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接管,从而降低代理成本,减少对经理人权力的约束等。自20世纪80年代始,MBO为西方国家逐步开展和普及。
以英国为例,80年代初期的英国,撒切尔政府通过“自力更生”和引进“竞争原理”进行改革,并修改公司法以积极施行国营企业民营化,在民营化途径方面,采取股票上市和把企业出售给管理者的方式进行。1979年英国实施MBO的案例仅18例,但1997年则增加到了430例。即使在1987年英国股票市场崩溃的背景下,MBO反而成了上市公司转为非上市公司的手段而被投资者普遍使用,并使得资本市场更加活跃。
在美国的20世纪70年代末期运用MBO进行资产剥离的案例占资产剥离总案例的百分比仅为5%左右,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该百分比已经增长到了15%左右。
由此可见,MBO被广泛接受并推广是由于MBO能把公司的发展和管理者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激励内部人积极性、降低代理成本、改善企业经营状况等的作用。可在MBO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却远远不是如此的简单。
总共37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