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企MBO制度缺陷与对策研究/江泽利(14)
同时,也可以鼓励实施收购的管理者“说实话”,以保证管理者收购信息能真正被披露。
最后,作者先后引用了管理学中的新制度经济学、制度供给理论、激励机制、产权理论、产业经济学、产业结构理论、博弈论及信息经济学等西方经济学前沿观点。
第2章 我国MBO的历史与现状
2.1 我国MBO的历史
我国MBO的历史一直都与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历程紧密相联,准确地说是一部我国国有企业MBO的历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2.1.1 我国MBO的雏型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我国MBO雏型阶段是我国国企MBO形成的初期,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期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全面推行经济制度改革,其主要内容是让企业走上市场,放弃计划管理,在国营企业内部实行承包制。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逐步放弃一些经营亏损的中小型国有企业,通过破产兼并等办法将其私有化和推上社会。与此同时,由于公司治理问题严重,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逐渐转入到产权的变革。在这期间,发生了山东诸城将该县国有企业全卖光的改革,全国各地开始学习诸城的经验。到2001年底,国有中小企业总的数目从原来的20多万家减少到只剩下16万家,减少了630000家;大型企业也只剩八九千家。
这些中小企业所有制转型,普遍地采取了内部人购买方式,简单说就是将企业股权卖给企业的经理和职工。国家统战部的一个调查发现,转化为私营企业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内部人购买的情况占到70%左右,其中又有60%是管理层购买。这种方式最大的缺点是缺乏公开的竞争,最大的问题是这些企业卖给原来的厂长和职工以后,企业并没有搞好。调查报告认为,在此期间“我国大约有一半左右的国有企业在亏损,直到2001年,51%的国有企业还在亏损,还是负利润,亏损额将近2000亿元,占盈利企业的41%。还有一大批零利润的国有企业。”并且,“国有企业的负债总额还在继续增加。” 国有企业的这种大面积亏损,导致政府管理部门推行国企产权制度改革,惟一的办法就是将其推上社会,一卖了之。
2.1.2 我国MBO的成型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21世纪初期)
20世纪90年代后期,是中国大规模进行国有企业改造的年代。政府提出“三年脱困”的口号,一是可以使人看出当时国企的困境,二是可民让人明白大批国有企业被私有化的历史背景。应当说,这一时代是一个体制不适应时代,由于经济转轨,特别是由于当时的宏观经济调控,相当多的国有企业因不适应市场经济形势,成为“休克”鱼,是制度转轨造成的,是当时的宏观经济调控造成的,因此是阶段性的现象。随后进入21世纪,全国地县区域内地方所属的中小型国有企业基本上全部实现了私有化,国企改革开始进入中大型企业。
总共37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