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上空的红旗是怎样陨落的--苏联解体10周年的回顾/张之峰(15)
第二阶段:1990年2月至1991年“8·19”事变前。1990年2月苏共中央全会决定取消党的法定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后,军队开始走向“非党化”、“非政治化”、激进派首先提出,在实行多党制的情况下,共产党不能对军队实行一党控制,要求撤销军队党组织、党的政治机关,变党的军队、革命的军队为国家的军队、国民的军队。对此,苏军领导集团起初是抵制“非党化”、“非政治化”的。但由于戈尔巴乔夫的妥协退让,使“非党化”、“非政治化”在苏军中逐步实施。从理论上讲,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是多党制的伴随物。只要是搞多党制,军队就不可能只听从一个党的领导。因此,苏军领导集团的抵制也没有多大作用,苏军照样被进行改造。苏军的统帅权随即由苏共中央总书记转到总统手里;苏军总政治部也改为“总军事政治部”,脱离苏共中央的领导,而隶属同级军事首长,不再负责党务工作。苏军中的党组织已脱离政治机关领导自成体系,其地位和作用明显下降。部队教育取消了马列主义内容。重新颁布的苏军军事委员会(建立在集团军以上单位)条例只字未提苏共对军队的领导,且为右翼激进势力参与和监督军队事务提供了法律依据。戈尔巴乔夫明确提出:“一切合法的政治组织都毫无例外地有权在军队存在”。新《联盟条约》草案也取消了军队的对内职能,不允许使用武装力量解决国内问题。
同时,各种反共的政治组织和政治势力已大肆侵入了军队,都到军队去建立自己的组织。军内思想出现混乱,对共产党的信念发生动摇。特别是右翼激进派的头目叶利钦早已把手伸向军队。他在竞选俄罗斯总统活动中挑选苏军侵略阿富汉战争“英雄”亚历山大·鲁茨科伊中校为搭档,其用意就在于拉军队。他所到之处都要视察军事基地和会见官兵。他还支持“军内改革派”提出的解散军中克格勃的主张,许诺向军队提供住宅,并把自传的部分版税交给军队,解决军队住房困难。他的这些手法换来了军队部分中下级军官的支持。他在图拉空降师视察时,该师专门举行军事演习对他表示欢迎。中下级军官称:“我们多数人支持叶利钦。”果然,在总统选举中,尽管苏军总军事政治部事先发出指示要俄罗斯联邦境内驻军投共产党候选人的票,但届时仍有30%以上的军人投票支持叶利钦,太平洋舰队有半数以上的人投了叶利钦的票,而不投共产党候选人的票。可见,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已经到了严重的地步。叶利钦当选俄罗斯总统后不久,发布“非党化”命令,在国家机关和国营企业推行“非政治化”,这又加深了军队的“非党化”、“非政治化”。
总共35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