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答案(《法律简史》后,桑本谦教授2025年全新随笔集)
编号:100410
书名:不一样的答案(《法律简史》后,桑本谦教授2025年全新随笔集)
作者:桑本谦
出版社:法律
出版时间:2025-8-1
入库时间:2025-10-10
定价:69元
[图书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的学术随笔,可以呈现一个法律人思考问题的套路。所思所想不限于法律,问题五花八门,很难一言以蔽之,但思考的套路却是相对固定的——以不变应万变,也因此可以进一步呈现,这一思考的套路究竟能应对多少问题?它的边界在哪里?我承认,思考的套路也是思考的枷锁,想象力是一只飘浮的风筝,它看上去在飞,其实是被拴住的。
—— 桑本谦"
[图书目录]
"目录
猜想与追问
002  人类为什么会穿上衣服?(上)
——一个猜想
衣服的起源应该涉及一个权力运作的过程。知识经济产生了知识壁垒,其结果便是知识反过来强化了权力。
006  人类为什么会穿上衣服?(下)
——另一个猜想
“保密”才是穿衣服的最初目的,无论男女,穿衣服的最初目的,都是为了保密,只是保密的动机和内容有所不同。
011  你为什么会买奢侈品?
当你购买奢侈品的时候,你骨子里的真实目的,不是购买它的使用价值,也不是购买推销商津津乐道的“文化内涵”,而是购买一种炫耀财富的标识。
021  色情是个什么问题?
色情的最大危害既不是诱发滥交和性暴力,也不是诱导形成关于性行为的错误认知,而是提高人们(尤其是男性)性唤起的阈值,而恰恰是后者,又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
030  怎样拓宽主旋律的渠道?
要想培育“高级红”,主旋律的渠道就必须足够宽阔,至少容得下“低级黑”。主旋律的渠道太窄,就会扼杀主旋律。
034  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之间真有鸿沟吗?
从事实判断上升为价值判断,可以降低表达的成本,但同时也要以减损表达的精确性为代价,因而这是一种以精确性换效率的划算的认知策略。
048  为什么适度噪声能让信号传得更远?
——鸟群的启示(上)
维持自组织临界状态的关键,就在于群体中要始终保留适度的噪声。噪声太小,信号无法有效传播;噪声太大,就会淹没信号,破坏系统协调。
064  为什么越是复杂系统越需要简单规则?
——鸟群的启示(下)
简单也意味着经济。返还规则几乎不消耗智能体的额外认知,它在神经网络、基因编码乃至化学反应中均可自发实现,且无需中央调控与全局视野。越是复杂系统,越需要简单的底层规则维系整体的稳定性。
077  论直觉、想象力和AI助手
——写给阅读《法律简史》的同学们
直觉存储于心灵深处,思考却往往漂浮在表层。想象力就是思考跨越壁垒的能力,而AI能够降低人类作者获得想象力的门槛。
电影与文学
096  为什么只服一把手?
只服一把手的流氓智慧不见得出自事先的精心设计,它完全可能是长期摸爬滚打的经验提炼。
103  聪明到一定程度,疼痛感会消失吗?
——电影《超体》中的一个细节
理论上只要我们的认知能力足够强大,能够全面收集并正确处理所有信息,并能在瞬间对任何问题做出完美决策,那么以认知来取代疼痛感就变得十分可行了。
108  我们眼里的世界只是一个假象吗?
——电影《超体》里的另一个细节
世界之所以是这个样子,不是因为它原本就是这个样子,而只是因为我们把它理解成了这个样子。
115  我们怎样分辨真实与虚幻?
——从《美丽心灵》到《盗梦空间》
耳听可以为虚,眼见也不一定为实。
130  《红楼梦》讲的都是“地球往事”
“地球往事”的概念时空兼备——既隐含了宇宙级的时间尺度,又隐含了宇宙级的空间尺度。
140  李清照晒的是“斜率”
专业和业余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感知的区分度差距。感知是对物理刺激的编码,而语言是对感知的编码。
153  人性不过是个算法
——从《权力的游戏》到《三体》
将人性还原为一种算法,丝毫不意味着本能冲动会支配一个人的全部决策,毕竟人性之中还包含着对冲动的克制。
社会与经济
168  还有比经济增长更好的避孕药吗?
经济增长、科技进步、观念更新和社会稳定,这些人类最珍视的、通过持续努力和奋斗才获得的东西,无一不包藏着抑制生育的力量,生育率下降差不多就是人类向往美好生活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179  “电车难题”又有何难?
不同版本的“电车难题”都可以诉诸功利主义的逻辑,而无需求助于康德式的道德律令。
188  都是著作权人,为何差别那么大?
如果遇到法律疑难问题,不知如何分配权利义务,或者难以判断孰是孰非,那么最好的思路就是回到当时的语境中,用假想的方式为当事人还原一份合同。
198  为什么“公然”从重、“透明”从轻?
原则上,相对透明的犯罪可以仅仅因为透明就获得较轻的处罚,这等于创造了一种边际威慑——如果犯罪是既定的,那么法律就激励罪犯以相对透明的方式去作案。
207  为什么不是所有的事故都要追责?
不是所有的事故都要追责,这是个法律常识,也是个纯粹的法律技术问题。对于事故追责,我们一方面要防止追责缩小化,另一方面还要警惕追责扩大化。
210  界碑的底色是血红的
有昂贵的信号才能传递有价值的信息,行动之所以比语言“更响亮”,不只因为行动比语言更容易被观测,还因为行动比语言的成本更高昂,因此具有更强的认证功能。
218  做事无愧于民,就不怕舆情
舆情不应该是个负面的词语。舆情只是舆情而已,暴露问题总比掩盖问题要好得多。
226  超级计算机能解决供需平衡吗?
市场不仅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而且是自然选择的延续,它可以被视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演化速度最快的子系统。
237  心中无围栏,何处跨学科?
法律并非封闭自足的系统,因为法律决策只是人类理性决策的一个子集。只要认知标准足够高,认知驱动力足够强,理解法律的认知必然跨学科。跨学科的动力来自认知本身,不需要额外的跨学科动力。
243  破除“五唯”,学术怎样评价?
世上没有完美的学术评价。学术竞争最终还是声誉指向的。只要声誉机制能发挥作用,越是高水平的学者就越会珍惜自己的羽毛。
256  学术批评是个元认知的问题
元认知就是关于认知的认知,尤其是关于认知标准的认知。掌握学术评价的标准和规则,对于学术工作者至关重要。
祝福与忠告
272  我们的惶恐与自信
——(2018年开学致辞)
法律正是因其复杂,而非因其深奥才成为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行业的。
276  祝福和忠告
——(2019年毕业致辞)
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件事情是为你准备的,等你来做的,甚至是非你莫属的。
280  没有致辞,只有最后一课
——(2020年毕业致辞)
你可能抱有某种偏见,但你的偏见会对抗另一种偏见。
286  那些法律人的好消息和坏消息
——(2020年开学典礼致辞)
法律人跑的是马拉松,但跑得更远就会看到更多的风景。
291  你相信发生的,可能只是你希望发生的
——(2021年毕业致辞)
尊重常识不能保证你不犯错误,但可以把错误压缩到合理的区间,这就足以让你做个了不起的人生赢家了。
298  生活中很多忙碌不过是伪装的躺平
——(2023年毕业致辞)
时间是个魔术师,它能制造错觉。你以为是长跑,其实只是短跑,甚至是决斗。
305  有些事错过就是一生
——(2024年毕业致辞)
学习的最大障碍不是搞不懂,而是误以为自己已经搞懂了,这样你就很可能永远错过真正搞懂它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