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选举(上中下)(选举与中国政治丛书)
编号:18266
书名:间接选举(上中下)(选举与中国政治丛书)
 
作者:史卫民 刘智    
         
出版社:中国社科
         
出版时间:2004-10-1
         
入库时间:2005-4-15
定价:120元
[图书内容简介]
没有图书简介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编  间接选举的法定程序与制度安排
    第一章间接选举的法律法规与政策依据………………………………(3)
    一  与间接选举相关的法律与法规…………………………………(3)
    二  中共中央的相关政策文件……………………………………(22)
    三  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选举的决定……………………………(28)
    四  省级党委、人大常委会发出的选举文件……………………(34)
    第二章现行法律规定的间接选举程序………………………………(40)
    一  民主选举………………………………………………………(40)
    二  各级国家权力机关承担的选举职权…………………………(41)
    三  选举人与选举单位……………………………………………(49)
    四  选举主持机构…………………………………………………(56)
    五  选举职务的相关规定…………………………………………(62)
    六  差额选举与等额选举的规定…………………………………(75)
    七提名候选人……………………………………………………(77)
    八  确定正式候选人………………………………………………(81)
    九介绍候选人……………………………………………………(84)
    十  投票程序………………………………………………………(85)
    十一另行选举……………………………………………………(90)
    十二  罢免…………………………………………………………(92)
    十三  辞职…………………………………………………………(95)
    十四  补选…………………………………………………………(97)
    十五选举违法……………………………………………………(99)
    十六  公费选举与选举实施细则…………………………………(100)
  第三章地方性法规有关间接选举的规定……………………………(102)
    一  间接选举的基本要求…………………………………………(102)
    二  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补充规定………………………………(106)
    三  选举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的补充
    规定……………………………………………………………(123)
    四  选举乡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的具体规定……………………(127)
  第四章间接选举的政策规定…………………………………………(134)
    一  选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134)
    二  任职条件的规定………………………………………………(138)
    三  地方各级党委推荐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的程序规定…………(157)
    四  有关选举过程的规定…………………………………………(173)
    五  有关任职、辞职和罢免的规定………………………………(177)
    第二编全国、省、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
  第五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上)…………………………(181)
    一选举时间与选举人……………………………………………(181)
    二  全国人大代表名额的分配……………………………………(188)
    三  代表候选人名额的分配………………………………………(206)
    四  代表候选人的提出与确定……………………………………(212)
    五投票选举………………………………………………………(222)
  第六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下)…………………………(230)
    一  香港的全国人大代表选举……………………………………(230)
    二  澳门的全国人大代表选举……………………………………(241)
    三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台湾代表的选举…………………………(246)
第七章省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250)
    一  代表名额、应选人数与实选人数……………………………(250)
    二  选举单位与选举时间…………………………………………(255)
    三  代表名额分配…………………………………………………(259)
    四  对代表构成的要求……………………………………………(271)
    五  代表候选人的提名与确定……………………………………(274)
    六  选举过程与选举结果…………………………………………(285)
第八章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300)
    一  设区的市的增加与市级人大代表名额的变化………………(300)
    二  选举时间的交错………………………………………………(305)
    三  市级人大代表的名额分配……………………………………(307)
    四  选举情况………………………………………………………(315)
    五  市级人大代表的缺额情况……………………………………(321)
    六  市级人大代表选举中的典型事例……………………………(324)
第九章间接选举的各级人大代表结构分析(上)…………………(334)
    一  性别比例的变化………………………………………………(334)
    二  民族比例的变化………………………………………………(340)
    三  年龄构成的变化………………………………………………(346)
    四  学历构成的变化………………………………………………(354)
    五  党派构成情况…………………………………………………(358)
    六连任与兼职情况………………………………………………(362)
第十章间接选举的各级人大代表结构分析(下)…………………(367)
    一  “身份”构成情况……………………………………………(367)
    二  行业构成情况…………………………………………………(370)
    三  职业构成情况…………………………………………………(378)
    四  代表职业、行业的对应与分析………………………………(382)
    五  代表职业、行业与“身份”的对应关系……………………(415)
第十一章人大代表间接选举:现状与发展…………………………(422)
    一  人大代表间接选举与直接选举的比较………………………(422)
    二  代表名额的合理分配…………………………………………(436)
    三  代表构成的优化方案…………………………………………(453)
    四  选举人权利的制度性保障……………………………………(480)
    五  建构代表候选入公开竞争平台………………………………(487)
    六  选举信息的公开………………………………………………(495)
    七  扩大直接选举的制度选择问题………………………………(496)
附表目录…………………………………………………………………(505)
上总计512页
    第三编  各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选举情况
第十二章  中央国家机关领导人员选举………………………………(3)
    一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办法………………………………(3)
    二  选举职务与应选人数…………………………………………(4)
    三  候选人…………………………………………………………(6)
    四  投票过程………………………………………………………( 11)
    五  当选者的任职情况……………………………………………(23)
第十三章省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选举………………………………(29)
    一  省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职数…………………………………(29)
    二  选举次数的安排………………………………………………(34)
    三  会议主席团构成情况…………………………………………(39)
    四  有关候选人与投票的规定……………………………………(43)
    五  1993年和1998年选举情况…………………………………(55)
    六2003年选举情况………………………………………………(60)
第十四章市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选举………………………………(83)
    一  设区的市、自治州国家机关领导人员职数的变化…………(83)
    二  选举中的具体规定……………………………………………(90)
    三  候选人提名与确定情况……………………………………(101)
    四  市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选举实例…………………………(111)
    五  选举结果综合分析…………………………………………(122)
第十五章县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选举……………………………(138)
    一  县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职数的变化………………………(138)
    二  候选人提名与确定情况……………………………………(149)
    三  缺额情况分析………………………………………………(169)
    四  选举结果的比较……………………………………………(175)
    五  县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选举实例…………………………(196)
第十六章乡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选举……………………………(204)
    一  乡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职数的增减………………………(204)
    二  乡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出席人员与列席人员  ………………(217)
    三  候选人提名与确定情况……………………………………(220)
    四  缺额情况分析………………………………………………(248)
    五  选举结果的比较……………………………………………(262)
    六  乡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选举实例  …………………………(296)
附表目录………………………………………………………………(303)
中总计310页
    第四编  各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构成情况分析
    第十七章统计人数和连任情况………………………………………(3)
    一  地方各级人大正职领导人员…………………………………(3)
    二  地方各级人大副职领导人员…………………………………(10)
    三  省、市两级人大常委会秘书长………………………………(16)
    四  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委员……………………………………(18)
    五  地方各级政府正职领导人员…………………………………(22)
    六  地方各级政府副职领导人员…………………………………(26)
    七  地方各级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30)
    八  各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总职数的推算………………………(37)
    第十八章性别比例的变化……………………………………………(41)
    一  各级人大正职领导人员中的妇女人数与所占比例…………(41)
    二  各级人大副职领导人员中的妇女人数与所占比例…………(46)
    三  各级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和委员中的妇女人数与
    所占比例……………………………………………………(55)
    四  各级政府正职领导人员中的妇女人数与所占比例…………(62)
    五  各级政府副职领导人员中的妇女人数与所占比例…………(67)
    六  各级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中的妇女人数与
    所占比例……………………………………………………(75)
    七  妇女比例的综合比较和领导班子中的妇女人数……………(80)
  第十九章民族比例的变化……………………………………………(98)
    一  各级人大正职领导人员中的少数民族人数与所占比例……(98)
    二  各级人大副职领导人员中的少数民族人数与
    所占比例  …………………………………………………(105)
    三  各级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和委员中的少数
    民族人数与所占比例  ……………………………………(114)
    四  各级政府正职领导人员中的少数民族人数与
    所占比例  …………………………………………………(122)
    五  各级政府副职领导人员中的少数民族人数与
    所占比例  …………………………………………………(129)
    六  各级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中的少数
    民族人数与所占比例  ……………………………………(137)
    七  各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少数民族比例的综合比较  ………(146)
  第二十章各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的年龄结构……………………(150)
    一  各级人大正职领导人员年龄构成情况……………………(150)
    二  各级人大副职领导人员年龄构成情况……………………(161)
    三  各级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和委员年龄构成情况……………(173)
    四  各级政府正职领导人员年龄构成情况……………………(188)
    五  各级政府副职领导人员年龄构成情况……………………(202)
    六  各级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年龄构成情况……………(215)
    七  各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的“年轻化”进程………………(230)
  第二十一章各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的学历结构…………………(249)
    一  各级人大领导人员学历构成情况…………………………(249)
    二  各级政府、法院、检察院领导人员学历构成情况………(254)
    三  各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的“高学历化”趋势……………(259)
  第二十二章各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的党派构成…………………(266)
    一  各级人大正职领导人员党派构成情况……………………(266)
    二  各级人大副职领导人员党派构成情况……………………(269)
    三  各级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委员党派构成情况……………(285)
    四  各级政府正职领导人员党派构成情况……………………(297)
    五  各级政府副职领导人员党派构成情况……………………(300)
    六  各级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党派构成情况…………(316)
    七  非中共党员国家机关领导人员所占比例的变化  …………(317)
第二十三章各级人大常委会委员的身份与职业、行业构成……(322)
    一  省级人大常委会委员身份构成情况………………………(322)
    二  市级人大常委会委员身份构成情况………………………(329)
    三  县级人大常委会委员身份构成情况………………………(333)
    四  全国和省级人大常委会委员职业、行业构成情况  ………(343)
    第五编间接选举制度的完善
第二十四章  “公选”与“票决制”的影响……………………(355)
    一  “公选”乡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的程序…………………(355)
    二  “公推竞选”乡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的程序……………(358)
    三  “公推公选”县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的程序……………(361)
    四  “票决制”的逐步推广……………………………………(366)
    五  间接选举的改革试点………………………………………(370)
第二十五章  “直选”与接近“直选”的探索……………………(372)
    一  民意测验型的“两票选任制”  ……………………………(372)
    二  “海选”型的“三票制”  …………………………………(374)
    三  复合型的“两推一选”  ……………………………………(376)
    四  “直选”乡镇长与“直选”乡镇长候选人………………(381)
    五  “直选”乡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面临的问题……………(385)
第二十六章各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选举的规范化与程序化……(390)
    一  依法选举……………………………………………………(390)
    二  国家机关领导人员职数的限定  ……………………………(393)
    三  各级人大常委会委员的“专职化”问题…………………(396)
    四  减少预留名额现象…………………………………………(399)
    五  优化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结构的要求  ………………………(401)
    六  差额选举的法律与制度保障………………………………(409)
    七  提名候选人的规范性要求…………………………………(413)
    八  建立候选人公平竞争机制…………………………………(418)
    九  引入秘密写票和公开计票程序……………………………(425)
    十  另行选举的刚性规定与差额补选的制度选择……………(427)
    十一  应对“贿选”的制度安排………………………………(431)
    十二  保证选举透明度的制度设计……………………………(434)
    十三  间接选举中的选民参与  …………………………………(435)
  附表目录………………………………………………………………(439)
  英文目录………………………………………………………………(447)
  英文提要………………………………………………………………(459)
  后记…………………………………………………………………(461)
下总计460页
注:分上中下三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