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网上书店>>图书信息
民法方法论(经贸法学论丛)
编号:20390
书名:民法方法论(经贸法学论丛)
作者:任成印
出版社:中国检察
出版时间:2005-10-1
入库时间:2005-10-12
定价:30元
[图书内容简介]
没有图书简介

[图书目录]
目 录
总序…………………………………………………………(1)
引 论…………………………………………………………(1)
第一章 民法方法概述………………………………………(4)
第一节科学方法…………………………………………(4)
第二节人文社会科学方法的特殊性……………………(6)
第三节科学的法学方法及其特质………………………(23)
第四节 民法方法的概念与特征…………………………(36)
第二章法学流派与民法方法………………………………(41)
第一节西方主要法学流派的法学方法…………………(41)
一、古希腊的法学方法…………………………………(41)
二、古罗马的法学方法…………………………………(43)
三、中世纪的法学方法…………………………………(44)
四、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法学方法……………(45)
五、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西方法学方法………………(48)
六、当代西方的法学方法………………………………(52)
第二节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法学方法……………………(63)
第三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法学方法………………(71)
第四节对当代中国法学方法的反思与展望……………(78)
一、对我国法学界法学方法的反思……………………(78)
二、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指导思想和法学
方法的反思……………………………………(80)
第三章 民事立法与法典编纂……………………………(83)
第一节、民法的渊源……………………………………(83)
一、宪法………………………………………………(84)
二、民事基本法………………………………………(86)
三、民事单行法………………………………………(94)
四、综合性单行法……………………………………(95)
五、行政法规…………………………………………(97)
六、地方性法规………………………………………(97)
七、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98)
八、最高人民法院的规范性文件……………………(98)
九、民事政策…………………………………………(102)
十、民事习惯…………………………………………(109)
十一、民法学说………………………………………(120)
十二、民事判例………………………………………(120)
第二节民事立法概论…………………………………(131)
一、民事立法的主要阶段……………………………(132)
二、民事立法的特征…………………………………(134)
第三节民事立法的调研方法…………………………(136)
一、立法听证会………………………………………(138)
二、公布法律草案,征求各方意见…………………(141)
三、问卷调查法………………………………………(142)
四、访谈法……………………………………………(144)
五、观察法……………………………………………(145)
六、文献法……………………………………………(145)
七、立法论证会………………………………………(146)
第四节 民法规范的逻辑结构与逻辑方法……………(147)
一、民法条文…………………………………………(147)
二、民法规范的逻辑结构……………………………(148)
三、民法概念…………………………………………(152)
四、民法原则…………………………………………(159)
五、民法规范的逻辑分析与分析法学………………(162)
第五节民法的体系化方法与民法典编纂……………(175)
一、体系及其价值……………………………………(175)
二、民法体系化的意义和功能………………………(176)
三、民法体系化的根据………………………………(178)
四、民法体系化的方法………………………………(183)
五、民法体系化与中国《民法典》的编纂…………(189)
第六节民事立法的语言风格…………………………(215)
一、准确、规范………………………………………(215)
二、严谨、庄重………………………………………(217)
三、精炼、朴实………………………………………(219)
第四章民法推理方法……………………………………(221)
第一节概述……………………………………………(221)
一、推理的概念及特征………………………………(221)
二、法律推理的概念及特征…………………………(223)
三、民法推理的概念和特征…………………………(227)
第二节民法推理的功能………………………………(229)
一、民法推理的说理功能……………………………(229)
二、民法推理的解决争端和社会控制功能…………(230)
三、民法推理的预测功能……………………………(231)
第三节民法推理的对象………………………………(232)
一、民事事实性材料…………………………………(232)
二、民事规范性材料…………………………………(233)
第四节 民法推理的具体方法…………………………(234)
一、民法推理方法的概念和特征……………………(234)
二、民法推理方法的分类……………………………(236)
第五章 民事法律事实的认定方法………………………(245)
第一节概述……………………………………………(245)
一、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245)
二、民事法律事实的特征……………………………(245)
三、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250)
第二节 民事证据的收集和保全方法…………………(251)
一、民事证据的收集方法……………………………f251)
二、民事证据的保全方法……………………………(256)
第三节 民事证据的审查判断方法……………………(257)
一、民事证据的调查方法……………………………(257)
二、民事证据的评判方法……………………………(261)
第四节 民事法律事实的证明方法……………………(272)
一、证明的概念………………………………………(273)
二、证明的对象………………………………………(273)
三、证明的程度………………………………………(279)
四、证明的形式………………………………………(280)
五、证明的体系………………………………………(282)
六、证明过程中的综合性判断………………………(282)
第六章 民法的解释方法…………………………………(284)
第一节概述……………………………………………(284)
一、民法解释的概念…………………………………(284)
二、民法解释的特征…………………………………(286)
三、民法解释的分类…………………………………(293)
四、民法解释的目标和作用…………………………(293)
第二节我国民法解释的体制…………………………(294)
一、民法解释体制的概念……………………………(294)
二、我国民法解释体制的现状………………………(295)
三、我国民法解释体制的特点………………………(299)
四、我国民法解释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301)
五、关于完善我国民法解释体制的思考……………(304)
第三节 民法解释的具体方法…………………………(308)
一、文义解释方法……………………………………(309)
二、逻辑解释方法……………………………………(311)
三、社会学解释方法…………………………………(328)
四、价值补充方法……………………………………(332)
第四节关于民法解释规则的思考……………………(334)
第七章民法漏洞的弥补方法……………………………(339)
第一节概述……………………………………………(339)
一、民法漏洞的概念…………………………………(339)
二、民法漏洞的特征…………………………………(341)
三、民法漏洞的分类…………………………………(348)
四、民法漏洞产生的原因 ……………………………(351)
五、民法漏洞弥补的必要性…………………………(352)
第二节 民法漏洞弥补的性质与权限…………………(353)
一、民法漏洞弥补的性质……………………………(353)
二、法院进行法律漏洞弥补的权限…………………(354)
第三节 民法漏洞弥补的具体方法……………………(356)
一、依习惯弥补民法漏洞的方法……………………(356)
二、依法理弥补民法漏洞的方法……………………(357)
第八章超越制定法的民法发现方法……………………(369)
第一节概述……………………………………………(369)
一、民法发现的概念…………………………………(369)
二、法律发现观的思想渊源…………………………(369)
三、司法过程中的民法发现…………………………(371)
四、超越制定法的民法发现…………………………(373)
第二节法官发现民法的必要性………………………(375)
一、克服制定法本身的局限性………………………(376)
二、及时有效地解决纠纷……………………………(376)
三、促进法律的发展更新……………………………(377)
四、追求正义与灵活…………………………………(377)
第三节法官超越制定法发现民法的界限及具体方法
…………………………………………………(378)
一、依事物本性发现民法的方法……………………(380)
二、依正义理念发现民法的方法……………………(392)
三、依比较法发现民法的方法………………………(396)
主要参考资料目录…………………………………………(398)
后记…………………………………………(403)

合计405页
法律图书馆>>网上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