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心证制度研究:以民事诉讼为中心
编号:21429
书名:自由心证制度研究:以民事诉讼为中心
 
作者:刘春梅    
         
出版社:厦门大学
         
出版时间:2005-5-6
         
入库时间:0:00:00
定价:21元
[图书内容简介]
没有图书简介
[图书目录]
引论/1
第一章 自由心证制度概述/4
  一、自由心证的词源…………………………………………………………………………4
  二、自由心证制度的含义……………………………………………………………………5
  三、自由心证与自由裁量……………………………………………………………………7
第二章 大陆法系国家自由心证制度的历史发展/9
  一、古罗马时期的古典自由心证制度与古典法定证据制度………………………………10
  二、古日耳曼时期的形式证据制度…………………………………………………………12
  三、中世纪晚期的法定证据制度……………………………………………………………15
    (一)法定证据制度的确立和主要内容…………………………………………………15
    (二)法定证据制度形成的历史根源……………………………………………………18
    (三)法定证据制度的历史评价…………………………………………………………21
  四、大陆法系国家现代自由心证制度的产生………………………………………………22
    (一)大陆法系国家现代自由心证制度产生的历史经过………………………………22
    (二)大陆法系国家现代自由心证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26
    (三)大陆法系国家现代自由心证制度的内容…………………………………………30
    (四)大陆法系国家自由心证之限制……………………………………………………34
  五、大陆法系国家现代自由心证制度之发展………………………………………………37
  六、小结………………………………………………………………………………………38
第三章 英美法系国家自由心证制度的历史演进/43
  一、诺曼征服前的事实认定概况……………………………………………………………43
  二、英国现代自由心证制度的形成…………………………………………………………44
    (一)英国现代自由心证制度形成的历史经过…………………………………………44
    (二)英国现代自由心证制度的主要特征………………………………………………47
    (三)影响英国现代自由心证制度形成的主要因素……………………………………48
  三、英国现代自由心证制度的发展…………………………………………………………51
    (一)放松对证人资格的严格限制………………………………………………………51
    (二)民事诉讼证据排除规则的松动化趋势……………………………………………51 
    四、两大法系现代自由心证制度之比较……………………………………………………53 
    (一)两大法系现代自由心证制度内容的差异…………………………………………53  
    (二)两大法系现代自由心证制度产生的思维文化根源之比较………………………55  
    五、小结…………………………………………………………………57
第四章 自由心证制度的理论基础/60
    一、我国建国后关于自由心证制度理论基础之认识的回顾与评析………………………60  
    (一)建国后关于自由心证制度的理论研究之回顾……………………………………60
    (二)对我国否定自由心证制度的若干观点之剖析……………………………………64  
    二、国外关于自由心证制度理论基础之挑战………………………………………………69  
    (一)来自现实法学派的挑战……………………………………………………………69 
    (二)来自人类普遍认知能力怀疑论的挑战……………………………………………71
    (三)来自证据排除规则发展的挑战……………………………………………………73
    (四)来自科学技术发展的挑战…………………………………………………………75
    三、自由心证制度理论基础之再认识………………………………………………………75
    (一)自由意志与自由心证………………………………………………………………75
    (二)经验法则与自由心证………………………………………………………………77
    (三)盖然性与自由心证…………………………………………………………………80
    四、小结………………………………………………………………………………………82
我国证据判断制度的历史与现实/85
    一、我国古代的证据判断制度………………………………………………………………86
    (一)我国古代证据判断制度概述………………………………………………………86
    (二)我国古代证据判断制度的理论基础和功能………………………………………94
    (三)我国古代证据判断制度实施效果的法社会学考察………………………………102
    二、我国近代的自由心证制度……………………………………………………………105
    (一)我国古代证据判断制度向近代自由心证制度之嬗变……………………………105
    (二)我国民国时期有关自由心证制度的判例述评……………………………………ll0
    三、实事求是证据制度之反思……………………………………………………………114
    (一)新民主主义时期实事求是证据制度之产生………………………………………114
    (二)实事求是证据制度理论基础之反思………………………………………………115
    (三)实事求是证据制度之弊端…………………………………………………………118
    四小结……………………………………………………………………………………120
第六章 确立我国民事讼自由心证制度之若干思考/122
  一、建立我国民事诉讼自由心证制度之必要性…………………………………………122
    (一)自由心证制度之建立是诉讼活动认识规律的必然要求…………………………122
    (二)自由心证制度的建立是改善我国司法实践现状的客观要求……………………124
  二、建立我国民事诉讼自由心证制度的可行性…………………………………………125
    (一)审判独立的规定为其提供了法律基础…………………………………………125
    (二)自由心证的司法实践为其提供了现实基础………………………………………126
    (三)法官素质不应成为否定自由心证制度的理由……………………………………126
    (四)证据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127
  三、建立我国现代民事诉讼自由心证制度之意义………………………………………128
    (一)有利于提升裁判品质………………………………………………………………128
    (二)有利于促进法官独立………………………………………………………………128
    (三)为证据制度乃至整个程序制度的完善提供契机…………………………………129
    (四)有助于提高法官素质,强化司法权威……………………………………………131
  四、我国民事诉讼自由心证制度类型之借鉴……………………………………………131
  五、我国民事诉讼自由心证制度的特征…………………………………………………133
    (一)相对的自由心证……………………………………………………………………133
    (二)合理的自由心证……………………………………………………………………134
    (三)合法的自由心证……………………………………………………………………134
    (四)证据的价值平等……………………………………………………………………134
    (五)法官人格的信任……………………………………………………………………134
  六、以法定证据制度为我国民事诉讼自由心证制度之必要补充………………………135
    (一)自由心证与法定证据之比较………………………………………………………13b
    (二)法定证据制度的范围………………………………………………………………136
    (三)法定证据制度的实施………………………………………………………………137
第七章 自由心证---经验法则和逻辑规则对自由心证的约束/139
  一、经验法则对自由心证的约束…………………………………………………………140
    (一)自由心证制度下的经验法则的运用………………………………………………141
    (二)经验法则与推定……………………………………………………………………14Z
    (三)经验法则在事实认定中的作用……………………………………………………144
    (四)法官在运用经验法则上的局限性之克服…………………………………………148
    (五)经验法则适用的个案分析…………………………………………………………149
  二、逻辑规则对自由心证的约束…………………………………………………………154
第八章 自由心证的界限---证明标准对自由心证的约束
 一、自由心证与证明标准的关系…………………………………………………………156  
二大陆法系国家民事诉讼证明标准……………………………………………………157  
    (一)大陆法系国家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立法与判例…………………………………157
    (二)大陆法系理论上有关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等级划分与百分比量化……………160
    (三)大陆法系国家关于优势证明标准能否采用为一般标准的学说争论……………161
    (四)大陆法系国家民事诉讼高度盖然性标准的正当性基础…………………………162
  三、英美法系国家民事诉讼证明标准……………………………………………………163
    (一)英美法系民事证明标准概述………………………………………………………163
    (二)英美法系一般民事案件证明标准的特点…………………………………………164
    (三)盖然性优势标准的正当性考察……………………………………………………166
    (四)高度盖然性标准与盖然性优越标准的比较………………………………………170
  四、我国民事诉讼证明标准体系构建之初步设想………………………………………172
    (一)证明标准的有关法理………………………………………………………………172
    (二)我国民事诉讼的原则性证明标准…………………………………………………173
    (三)建立多元化民事诉讼证明标准体系………………………………………………175
第九章 民事诉讼证据排除规则对自由心证的约束/176
  一、两大法系民事诉讼证据排除规则的历史演变………………………………………177
    (一)大陆法系民事诉讼证据排除规则的历史发展……………………………………177
    (二)英美法系民事诉讼证据排除规则的历史演变……………………………………178
  二、两大法系现代民事诉讼证据排除规则的比较………………………………………179
    (一)大陆法系现代民事诉讼证据排除规则及其价值取向……………………………179
    (二)两大法系现代民事诉讼证据排除规则的异同……………………………………185
    (三)造成两大法系民事诉讼证据排除规则差异的原因分析…………………………186
    (四)两大法系现代民事诉讼证据排除规则利弊权衡…………………………………186
  三、我国民事诉讼证据排除规则的完善…………………………………………………187
    (一)我国民事诉讼证据排除规则现状及完善的必要性………………………………187
    (二)我国民事诉讼证据排除规则的完善不应以英美法系经验为主要参照…………190
    (三)借鉴大陆法系经验,完善我国民事诉讼证据排除规则…………………………192
    (四)完善我国民事诉讼证据排除规则的具体构想……………………………………192
第十章 自由心证的配套措施---外部制约/195
  一、合理心证的事前保障…………………………………………………………………195
    (一)司法独立与自由心证………………………………………………………………195
    (二)法官中立与自由心证………………………………………………………………196
    (三)合议制与自由心证…………………………………………………………………19。7
  二、心证过程的有效控制…………………………………………………………………197
    (一)审理合理性原则对自由心证的制约………………………………………………197
    (二)辩论主义对自由心证的制约………………………………………………………200
    (三)证据裁判原则对自由心证的制约…………………………………………………201
    (四)证明责任对自由心证的制约………………………………………………………203
  三、心证运用的事后制约…………………………………………………………………205
    (一)判决书说明理由对自由心证的制约………………………………………………205
    (二)上诉制度与再审制度对自由心证的制约…………………………………………206
第十一章   自由心证制度的实践/208
  一、审判心理与自由心证…………………………………………………………………208
  二、心证形成的过程………………………………………………………………………210
    (一)法官心证形成的过程具有独立性…………………………………………………210
    (二)法官心证形成的过程应当具有合理性……………………………………………210
    (三)心证的形成是疑问逐渐排除、确信逐渐形成的过程……………………………2ll
  三、事实的误认……………………………………………………………………………212
    (一)证据本身的缺陷……………………………………………………………………212
    (二)法官的原因…………………………………………………………………………213
主要参考文献/214
后记/222
共2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