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网上书店>>图书信息
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研究(法律与社会丛书)
编号:25865
书名: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研究(法律与社会丛书)
作者:张明楷
出版社:清华
出版时间:2006-6-1
入库时间:2006-9-26
定价:66元
[图书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本书将“行为人实施欺骗行为一对方陷入或者继续维持认识错误对方基于认识错误处分财产一行为人取得或者使第三者取得财产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作为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的基本构造,以“心中永远充满正义、目光不断地往返于刑法规范与生活事实之间”、“与其批判刑法不如解释刑法”为解释理念,对诈骗罪的基本问题与金融诈骗罪的疑难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本书既植根于中国的立法与司法现实,又将相关问题置于世界刑法理论之林展开讨论;既对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作出了创新的解释结论,又对已经存在和可能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既注重以妥当的法哲学理念为指导解释刑法条文,又重视从具体生活事实与解释结论中抽象出刑法解释的一般原理。
本书适合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法学研究者、学习者以及法律实践部门的丁作人员使用,也适合于具有法学兴趣,尤其是关注刑法问题的其他读者。

[图书目录]
目录
序说……………………………………………………1
第一章诈骗罪的基本问题……………………………7
第一节基本构造……………………………………………………7
第二节行为对象…………………………………………………13
一、财物的界定………………………………………………13
二、财产性利益………………………………………………18
三、财物的性质………………………………………………43
第三节欺骗行为…………………………………………………57
一、欺骗的实质………………………………………………58
二、欺骗的内容………………………………………………59
三、欺骗的方式………………………………………………70
四、欺骗的类型………………………………………………79
五、欺骗的程度………………………………………………83
第四节陷入错误…………………………………………………86
一、受骗者的范围……………………………………………86
二、受骗者与被害人不必为同一人…………………………109
三、受骗者陷入或强化认识错误……………………………112
四、认识错误与恐惧心理的竞合……………………………119
第五节处分行为…………………………………………………123
一、处分行为要素的根据与机能……………………………123
二、财产处分者的范围与资格………………………………128
三、处分行为的客观面………………………………………145
四、处分行为的主观面………………………………………157
五、处分行为的判断…………………………………………168
第六节取得财产…………………………………………………187
一、取得财产的含义…………………………………………187
二、取得财产的类型…………………………………………188
三、取得财产的主体…………………………………………199
第七节财产损失………………………………………………203
一、财产损失…………………………………………………204
二、“财产”损失………………………………………………206
三、财产“损失”………………………………………………239
第八节主观要件…………………………………………………260
一、诈骗故意的认识内容……………………………………260
二、诈骗故意的意志因素……………………………………276
三、非法占有目的的要否……………………………………281
四、非法占有目的的内容……………………………………292
第二章金融诈骗罪的共性问题………………………317
第一节法条关系…………………………………………………317
一、普通法条与特别法条概述………………………………317
二、特别关系的确定…………………………………………325
三、特别法条的适用前提……………………………………332
四、特别法条内容不周全的处理……………………………335
第二节客观要件…………………………………………………343
一、客观行为…………………………………………………344
二、行为对象…………………………………………………358
三、危害结果…………………………………………………360
第三节主体要件…………………………………………………365
一、问题所在与争论观点……………………………………365
二、本书立场与基本理由……………………………………369
第四节主观要件…………………………………………………388
一、金融诈骗罪的故意内容………………………………388
二、金融诈骗罪的认识错误…………………………………390
三、非法占有目的……………………………………………404
第五节犯罪形态…………………………………………………417
一、金融诈骗未遂犯的成立范围……………………………417
二、金融诈骗罪的着手………………………………………420
三、金融诈骗罪的既遂标志…………………………………426
第六节共同犯罪…………………………………………………435
一、金融诈骗罪的身份犯与共犯……………………………435
二、金融票证的伪造者与使用者的共同犯罪………………454
第七节罪数区分…………………………………………………457
一、区分罪数的标准与方法…………………………………457
二、伪造、变造金融票证并使用的情形……………………460
三、伪造、变造多种金融票证并使用其中一种票证
的情形……………………………………………………470
四、盗窃、骗取金融票证并冒用的情形……………………473
五、连续使用各种不同的票证进行诈骗的情形……………475
六、利用同一金融票证分别对机器与对人使用的情形……476
第八节量刑规则…………………………………………………478
一、法定刑的一般分析………………………………………478
二、量刑的基本规则…………………………………………480
第三章金融诈骗罪的特殊问题………………………491
第一节集资诈骗罪………………………………………………491
一、诈骗方法…………………………………………………491
二、非法集资…………………………………………………494
三、数额较大…………………………………………………508
四、非法占有目的……………………………………………513
五、集资诈骗的罪数…………………………………………517
第二节贷款诈骗罪………………………………………520
一、行为对象…………………………………………………521
二、诈骗行为…………………………………………………525
三、危害结果…………………………………………………532
四、非法占有目的……………………………………………534
五、相关界限…………………………………………………540
第三节票据诈骗罪………………………………………………556
一、明知是伪造、变造的汇票、本票、支票而使用…………557
二、明知是作废的汇票、本票、支票而使用…………………566
三、冒用他人的汇票、本票、支票……………………………57l
四、签发空头支票或者与其预留印鉴不符的支票,骗取
财物………………………………………………………573
五、汇票、本票的出票人签发无资金保证的汇票、本票
或者在出票时作虚假记载,骗取财物…………………584
六、非法“补记”空白支票的行为性质………………………588
七、盗窃支票并使用的行为性质……………………………590
八、内外勾结使用伪造、变造票据等行为的性质…………598
第四节金融凭证诈骗罪…………………………………………601
一、伪造、变造的金融凭证范围……………………………601
二、使用的认定………………………………………………605
三、相关犯罪的界限…………………………………………611
第五节信用证诈骗罪……………………………………………613
一、基本行为类型……………………………………………614
二、骗取信用证………………………………………………617
三、其他方法……………………………………………………637
第六节信用卡诈骗罪……………………………………………640
一、刑法中的信用卡…………………………………………640
二、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
领的信用卡………………………………………………645
三、使用作废的信用卡………………………………………656
四、冒用他人信用卡…………………………………………658
五、恶意透支…………………………………………………665
六、盗窃信用卡并使用………………………………………691
七、以其他非法方法获得信用卡并使用……………………710
八、银行职员与特约商户职员的信用卡犯罪………………723
九、非法利用信用卡资料取得财物的行为性质……………729
第七节有价证券诈骗罪…………………………………………732
一、犯罪工具…………………………………………………733
二、使用行为…………………………………………………744
三、其他问题…………………………………………………748
第八节保险诈骗罪………………………………………………751
一、行为类型…………………………………………………751
二、相关区别…………………………………………………764
三、着手标准…………………………………………………772
四、共犯认定…………………………………………………781
五、罪数区分…………………………………………………787
主要参考文献…………………………………………792
重要问题索引…………………………………………………798
后记……………………………………………………………………815
共815页
法律图书馆>>网上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