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与证明-以刑事法治为视角
编号:27232
书名:证据与证明-以刑事法治为视角
 
作者:黄维智    
         
出版社:中国检察
         
出版时间:2006-12-1
         
入库时间:2006-12-29
定价:22元
[图书内容简介]
  这本文集除一篇文章外,是我2001年进入博士阶段到目前对
证据学的研究心得。文集的第一篇文章“证据形式比较研究”是
入学后导师龙宗智教授给首批博士的一篇命题作文。现在回头看该-文显出学术的幼稚,但属于我的关于证据学的处女作,故将其收入该文集。文集中的每篇文章不仅仅是一个学习阶段的小结,  同时还是人生成长过程的记载。
    刑事司法中不仅仅应当重视刑事诉讼的价值、结构、模型等宏观的问题,也应当同样重视证据、证明这些看似微观的问题。近年来对证据形式、证据规则、证据能力、证明力、证明标准、证明责任以及证据和证明的一些特殊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其中一部分应当说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实际效益。
    本书的出版得到罗解忠兄和王茂兄的帮助,  同时离不开中国检察出版社李薇薇编辑的辛勤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图书目录]
    证据篇
证据形式比较研究    /3
  一、概论    /3
  二、证据形式分类的意义及原则    /4
  三、国外有关证据形式及证据形式分类的学说    /10
  四、我国有关证据形式和证据形式分类的学说    /15
  五、中外证据形式分类的比较、评析及展望    /16
目击证人辨认的可信性及其程序保障    /23
  一、目击证人辨认可信吗    /23
  二、目击证人辨认发生错误的原因    /28
  三、目击证人辨认的程序保障    /32
  四、我国目击证人辨认程序的解构与重构    /39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价值论纲    /41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基本价值    /42
  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建构中的价值冲突    /51
  三、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建构中的价值抉择模式    /55
  四、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建构中的价值抉择    /61
鉴定证据的证据能力研究    /66
  一、鉴定主体的适格性    /67
  二、鉴定事项的必要性    /70
  三、鉴定内容的关联性    /73
  四、鉴定过程的规范性    /75
  五、鉴定结论的可靠性    /77
  六、检材来源的合法性    /79
鉴定证据的客观性保障    /81
  一、必要事实原则    /81
  二、客观中立原则    /83
  三、科学可靠原则    /86
  四、来源真实原则    /88
  五、双方平等原则    /89
  六、意见公开原则    /91
鉴定证据的科学条件    /93
  一、问题的提出    /93
  二、鉴定证据与科学    /95
  三、鉴定中所运用科学的标准    /100
  四、目前我国鉴定中所运用科学的标准的主要问题及解
    决办法    /107
测谎鉴定问题
  --从高检的批复谈起    /112
  一、从测谎技术到测谎鉴定    /112
  二、我国的测谎技术与测谎鉴定    /121
“证据强制”与刑事免责
  --贿赂犯罪中的作证问题研究    /125
  一、我国惩治贿赂犯罪中的两难现实    /125
  二、国外在惩治贿赂犯罪中的举措--强制作证与刑事
    免责    /128
  三、对我国在贿赂类案件中的“强制作证”与“刑事
    免责”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134
    证明篇
法律真实--证明标准的实然状态
  --兼论其表述的多元化和操作上的多层次性    /141
  一、“法律真实说”概述    /141
  二、法律真实--证明标准的实然状态    /142
  三、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实然表述状态--法律真实
    (定罪标准)的多元化    /145
  四、证明标准实然状态操作上的多层次性    /147
两大法系刑事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    /153
  一、无罪推定原则下的刑事证明责任分配    /153
  二、控方负有证明所有争议事实的法定责任--说服责
    任(客观证明责任)的不可转移性    /155
  三、提供证据责任的双向性--证据责任(主观证明
    责任)的可转移性    /157
  四、被告提供证据责任扩大的例外情况    /159
刑事证明责任分配的三项基本原则    /161
  一、无罪推定原则    /162
  二、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原则    /168
  三、有利于被告原则    /173
我国刑事证明责任分配的理论重构    /179
  一、刑事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要求    /180
  二、建构刑事证明责任分配理论体系的理由    /182
  三、检察官的争点形成责任    /185
  四、被告的疑点形成责任    /190
  五、检察官的疑点排除责任    /197
  六、“争点形成(启动诉讼)--疑点形成(推进诉
    讼)--疑点排除(终止诉讼)”的动态证明过程    /200
刑事推定    /204
  一、刑事推定的本质与功能    /204
  二、刑事推定的发展趋势    /207
  三、刑事推定的基本条件    /210
  四、我国刑事推定及发展    /211
合理疑点与疑点排除
  --兼论刑事诉讼证明责任的分配理论    /216
  一、刑事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    /217
  二、疑点形成责任    /219
  三、疑点排除责任    /224
  四、刑事推定的范围和条件    /227
奸淫幼女罪中“明知”的证明问题    /231
  一、关于“幼女”的确定标准及年龄规定    /231
  二、奸淫幼女罪是否应以“明知”为要件    /234
  三、对奸淫幼女案的个案处理    /239
财产型职务犯罪赃款去向的证明问题    /242
  一、问题的提出    /244
  二、从实体法而言,赃款去向不属于财产型职务犯罪的
    犯罪构成要件    /245
  三、从程序法而言,赃款去向不属于检察官举证启动诉
    讼的范围    /248
无须证明的犯罪
  --藐视法庭案件的法官直判    /251
  一、法庭上案件法官直判的许容性    /252
  二、法庭上案件法官直判的法律界限    /258
  三、法庭尊严(法官权威)不可动摇原则--藐视法
    庭罪的法理基础    /265
本书总2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