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网上书店>>图书信息
分析与批判:学术传承的方式
编号:27901
书名:分析与批判:学术传承的方式
作者:刘小平主编
出版社:北大
出版时间:2006-5-1
入库时间:2007-2-6
定价:38元
[图书内容简介]
如果说邓正来先生关于“主体性中国”时代的断言意欲开启的
是一个对时代、对中国进行真正思想和自觉反思的时代的话,那
么,对于我们青年学者来说,我们又是如何思考和看待我们自身与
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的复杂关系呢?什么才是我们之于所处的这
一时代的自觉的主体性姿态呢?什么才是这种姿态的根据呢?如
果我们当真承诺以学术为志业的话,那么以学术批判的方式介入
到这个全新的时代中无疑是一个最好的方式。学术批判的前提是
阅读,阅读意味着对当下所处的学术时代的深入考察、承继和反
思。而在阅读的基础上,只有对同时代人的思想展开严肃的学术
批判,才有可能产生知识增量意义上的学术继承和推进.正是在
这个意义土,我们这些来自全国各地、基于不同学科的青年博士研
究生,选择了邓正来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一文作为批判对象,以
这样一种方式来传承和实践学术批判的品格。当然,更为重要的
是,透过对《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一文的分析和批判,我们实际上是
在对中国学术的发展趋向予以密切的关注和参与,甚至是借此展
开我们对中国学术、对中国、对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本身的思考和
言说,
而为什么我们要选择邓正来及其《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作为批
判的对象呢?毋庸讳言,这首先是因为这篇作品的重要性。众所
周知,这篇作品对中国法学过去的26年作了一个总体性的批判,
并对中国法学的前途伞运作了有益的探讨.邓正来主张必须结束
受“西方现代化范式”支配的法学旧时代:进而开启一个自觉研究
“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法学新时代。更为重要的是,邓正来对吋
国法学的总体性批判是在一个非常深刻的层面上展开的,即以一
种学术关注的方式对世界结构中的中国的“身份”和未来命运进产
追问。并且,这种世界结构框架下的学术追问一旦开启,那么即将
到来的法学新时代就不再允许我们回复到以往那种在封闭意义的
“中国”框架下思考问题;我们必须直面“全球化”赋予我们年轻学
人的时代命题,对“中国问题”进行自主性思考。我们的学术努丈
必须既是开放的、普遍的,同时又是“中国特色”的、自主性的。匡
此,这本文集就是我们这一代学人以我们特有的问题方式对正来
先生的文本以及“中国问题”作出的个殊性批判和思考。
然而,我们选择邓正来及其《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作为我有
批判的对象,还有一个更为重要也更为根本的理由。在《中国法
学向何处去》对问题讨论的背后,邓正来开启的是对中国学术所
处的历史时代乃至中国学术的立场和根据的“主体性”的深刻反
思。邓正来的这种主体性自觉立场的提出和揭示,实际上尖锐地
为我们青年学人设定了一个问题,即我们是否应当/如何对我们自
身所处的时代、对这个时代的学术、对这种学术的未来走向作出
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是否应当/如何何对自身嵌入其中的时空结构
以及我们思考言说的根据保有高度的自我意识和洞见?换言之
我们是否应当/j.何寻求和确立我们的主体性?如何展现我们自
身对于这个时代的思考?在应当层面的认知上,或许,我们仅基
于一种偶然性而与我们的时代联系在一起,但是,这个时代的可能
的具体内涵和意蕴,这个时代究竟走向何方、如何展开,却在很大
的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前见、我们的反思和我们的行动,更确切地
说,取决于由“我们”还原到“我”之后的个体性的思考和行动。这
可能就是我们之于时代的“主体性”的题中之义。而在如何的层面
上,或许我们能够体会到,在邓正来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一文
中,主体性的一个重要乃至具有根本性的特性就是批判性。这种
批判性从两个方向得以展开。一方面,主体性正是在激烈的批判
中得以展开和确立。凡是阅读了《中国法学向何处去》的学人都
很清楚,正是在这一作品中邓正来以当代中国法学为阵地、以其
同时代的著名法学家和代表性理论为对象,践行着他一贯的学术
批判主张。而另一方面,主体性的批判性肯定不是单向度的批
判,单向度的批判所确立的只是一种话语霸权而非主体性。因
此,主体性也意味着在批判的同时成为批判的对象,而这在邓正来
那里是“邀请批判”。“邀请批判”意味着,所谓的主体性还需要在
被批判中最终得以实现和成就自身,在批判与被批判交互中实现
主体间性的“主体性”,主体性的建立过程本来就是一个交互场景。
实际上,一旦邓正来开启了主体性的思考,他同时也就把自己置
于各种“主体性”的批判和阅读之下了。邓正来连同他所处的学
术时代,甚或连同他关于学术新旧时代的断言,都处在我们审视
和批判的目光之下,都处在我们自己对于这个时代的思考和判断
之下了。在这种交互的关系中,邓正来的“主体性”也就面对了我
们的“主体性”。就此而言,一位学友提到的邓正来的“自杀式写
作”是意味深长的。
无疑,邓正来所开启的正是“主体性”的闸门。邓正来的以身
示范和“自杀式写作”,正是迫切地寄望于我们年轻一代能够尽快
培养起学术批判的品格、拿起学术批判的武器。虽然在学术功力
上讲,我们年轻学人还稍显稚嫩,但是,对于中国以及中国学术未
来的建构而言,我们当勇于承担起自身的时代使命和学术担当,擎
起“主体性”的学术旗帜。《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在《政法论坛》一经
刊出,即在中国法学界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科学界引起强烈反响,尤
其是年轻学人围绕《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展开了踊跃的讨论,编委
会成员很快意识到这是我们年轻学人参与到学术新时代中的绝佳
机会,以对《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进行学术批判的方式展示我们年
轻学人的学术风貌,并以此方式表明:我们将传承优秀的学术品
格,积极投身到中国学术的努力探索中去,勇敢担当起中国学术的
未来使命!
这本文集权且当做我们这些年轻学人走向学术前台的一个集


[图书目录]
目 录
建构主体性的学术时代(代序) …………………………………(1)
第一部分
“狼口”中的快乐,或“中国的主体性”……………………吴冠军(3)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王 恒(37)
迈向“关系性认知”的法哲学 ……………………………王 峰(47)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吴一裕(59)
跨越中国法学的意识形态陷阱 …………………………蔡宏伟(72)
无根基时代的智识努力 …………………………………陈林林(84)
“现实”问题化的自觉及其批判 …………………………邹立君(93)
出路与困惑 ………………………………………………胡兴建(109)
“批判”过去抑或“建构”未来 ……………………………陈 肪(119)
中国法学存在“总体性危机”吗? ………………………柯 岚(133)
第二部分
“理想图景”讨论:知识的反思与社会行动………………刘小平(143)
“中国法律理想图景”评议 ………………………………焦宝乾(159)
一条荆棘遍布之路………………………………………资 琳(172)
中国法学无须一种总体性的“法律理想图景”……周 赞 黄金兰(183)
何谓中国法律理想图景 …………………………………李 娟(194)
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中的“客观性”问题 …………李 强(201)
“法律理想图景”与社会秩序的道德重构 ………………马永翔(211)
全球化时代的反思性……………………………………张 琪(218)
中西差别与“现代化范式”的反思 ………………………葛四友(230)
法学范式的危机批判及其内在困局 ……………………魏治勋(241)
从“现代化范式”到“全球结构范式” ……………………侯瑞雪(255)
第三部分
为什么问得那么不妙 ……………………………………周红阳(269)
当代中国法哲学的使命………………………………魏敦友(282)
社会科学的自主性与可能性 ……………………………刘拥华(293)
我们如何观照西方? ……………………………………聂智琪(309)
“权力知识”与知识分子…………………………………朱 振(322)
现代性与中国法学的迷思 ………………………………袁 贺(331)
前见超越主题……………………………………………张真理(343)
“摸着石头过河”的终结…………………………………张亚辉(358)
访谈对话
中国法学的批判与建构
…………………………邓正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读书小组(369)
附 录
建构中国法律哲学的前提性准备 ………………………王 勇(411)
共426页

法律图书馆>>网上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