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网上书店>>图书信息
不当得利的国际私法问题(武汉大学国际法学博士文库)
编号:28197
书名:不当得利的国际私法问题(武汉大学国际法学博士文库)
作者:霍政欣著
出版社:武大
出版时间:2006-9-1
入库时间:2007-3-2
定价:22元
[图书内容简介]
不当得利制度历史悠久、内容精深,是私法的基本制度之一。
与其他民事法律制度相比,不当得利制度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其在各
国法制上的巨大差异,故有“比较法上千变万化的精灵”之雅称。
在此背景下,对不当得利的法律冲突等一系列国际私法问题展开研
究,必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有鉴于此,本书主要从
比较法和国际私法的视角,来探讨不当得利的相关问题。除引言
外,全书共九章,约三十万言。
第一部分为“引言”,系在尚未进入主题分析前,对研究的意
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章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主要思路提出基
础性说明,以提挈全文。
正文第一章为“不当得利的概念、历史沿革与法哲学基础”。
本章先设一节,对“不当得利”的概念与不当得利制度的功能做
出阐述,以明确研究范围、提示研究重点。第二节“不当得利的
历史沿革”,系从比较法的角度来探索不当得利制度的源流与发展
历史,以及各国法制在继受此项制度时所作的变革与调整,从而勾
勒出不当得利制度两千多年来的演化脉络,并厘清其发展规律。不
当得利制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与公平、正义等自然法理念息息相
关,而其思想根源更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克伦理学》
中关于“矫正正义”所作的论述。这些朴素的自然法理念仿佛一
只看不见的手,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不当得利制度的发展,即使在
法制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仍不失其重要意义。为此,本章专设第
三节“法哲学基础”,以从法哲学的高度对不当得利制度进行审视
与思考。
第二章系“大陆法国家的不当得利制度”。德国与法国是大陆
法系的两个核心国家,其法律制度极具代表性。所以,本章设两
节,分别介绍德国与法国的不当得利制度。德国民法采用物权行为
无因性理论,不当得利请求权具有调节因该理论而生财产变动的特
殊规范功能。是故,德国的不当得利制度适用范围较广,其在整个
民法体系中的地位颇为显赫。缘此,《德国民法典》设立了统一的
不当得利制度,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不当得利的类型化理论,形成
了相当完备且复杂的不当得利法律体系。相比之下,由于法国奉行
物权行为有因性理论,不当得利的适用范围及其在民法体系中的地
位稍逊一筹,故《法国民法典》没有建立统一的不当得利制度,
仅设个别条款,以资调整。本章在对德、法两国的不当得利制度予
以分别论述时,特别注重比较分析,对两国制度的不同之处,力争
在行文中一一做出交代。于此,德、法两国不当得利制度的差异与
冲突尽收眼底。
第三章系“英美返还请求权制度”。本章综合利用各种研究方
法,对英美返还请求权制度做丫较为详细的梳理与研究。与不当得
利在大陆法上早已确立独立地位不同,英美法上长期缺失统一、独
立的不当得利制度,直至20世纪中后期,随着返还请求权由单纯
的救济方式发展为独立的请求权基础,这一状况才得以改观。返还
请求权虽然在名称上有所不同,但其基础为不当得利之返还,因此
实质是与大陆法上不当得利制度相平行、对应的法律制度。如此,
大陆法在不当得利领域一枝独秀的局面被打破,不当得利在两大法
系的发展终呈并驾齐驱之势。本章第一节阐述返还请求权的构成要
件;第二节依据返还请求权的两大基本类型,对独立返还请求权与
不法行为返还请求权分别进行介绍;第三节则从构成、类型、排除
事由以及返还客体等四个方面着眼,将英美返还请求权制度与德、
法两国的不当得利制度作了总结性的对比与分析。这样一来,不当
得利制度在各国法制上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就昭然若揭。这为全面
把握不当得利制度的内涵,寻找各国不当得利法律规则的异同点,
从国际私法角度审视该制度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章为“不当得利在若干国家国际私法立法中的地位”。本
章以前两章所做的研究为基础,从比较国际私法的角度,依不当得
利在各国实体法上的不同地位,将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区别为两类三
组,分别观察不当得利在其国际私法上“应然”与“实然”的地
位。在分析完代表性国家的有关立法后,本章专设一节,介绍欧盟
新近制订的《罗马公约II》,重点评析其关于不当得利之债的法律
适用条款。对各国立法与国际条约的相关条文展开细致检视与比较
分析,对于构建紧跟发展潮流的、开放性的不当得利国际私法体系
具有非常现实的启示意义。所以,在前几节研究的基础上,本章特
设第四节一一“省思与展望”,以为总结.
第五章“不当得利的定性问题”,讨论的是被各国学者认为最
困难的国际私法问题。本章先设一节,探讨定性的两大基本理论问
题一一定性的依据与对象。通过论证,本节提出如下观点:定性应
当依据法院地法,但法院在对涉外民事案件进行定性时,不必完全
拘泥于本国法的规则与概念,而应以较为自由、宽松的方式解释本
国法。定性的对象既是冲突规范,也是案件事实;定性的过程就是
对事实的涵摄与对冲突规范的解释过程。以上述结论为指针,本章
于第二节具体探讨不当得利定性问题的特殊问题,着重解决不当得
利定性的方法和不当得利请求权与其他请求权的关系模式与具体界
定问题。本节采用既破又立、层层推进的论述方法,得出以下结
论:应采用“整体法”,在保持不当得利各构成要素有机统一的前
提下,对有关案件事实进行定性;应当采纳“竞合说”,承认不当
得利请求权可以与其他请求权竞合、并存。
第六章“不当得利的法律适用”,是全书的核心部分。本章设
三节,第一节逐一评述法院地法、属人法、事实发生地法、物之所
在地法、合同的准据法以及有关法律关系的准据法等各个具体的冲
突规则,详细分析与检讨它们对解决不当得利法律冲突的作用及其
优缺点。第二节从较为宏观的角度,探讨不当得利冲突规则的立法
体例与法律选择方法,以解决不当得利法律适用规则的结构性问
题。第三节以前两节为依据和基础,提出一组“应然”的不当得利
之法律适用规则。该组规则根据不当得利产生的不同情况,分别制
订冲突规则,并辅以“弹性例外”条款,从而兼具确定性、可预见
性和灵活性,不失为解决日益复杂的不当得利法律适用问题的理想
方法。
第七章为“确定不当得利准据法中的公共秩序保留与反致问
题”。公共秩序保留是国际私法上的一项基本制度,它对不当得利
准据法的确定尤为重要,本章第一节从反思近年来学术成果与司法
实践严重脱节的现状人手,以实证分析为方法,将具有代表性的案
例子以归纳与分类对公共秩序保留制度在涉外不当得利案件中的作
用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与分析。第二节着重讨论反致制度在不当得
利法律适用领域的作用,并通过论证得出该领域应排除反致制度的
结论。
第八章为“不当得利的管辖权问题”。一国司法机关在受理了
国际不当得利案件后,必然面临着确定管辖权的问题,这直接关系
到法律适用及判决的承认和执行问题。因而,本书专设一章,探讨
不当得利的管辖权问题。本章首先论述在国际不当得利案件中确定
管辖权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再设一节具体分析在《布鲁塞尔公约》
的框架下,欧盟有关国家是如何解决不当得利管辖权问题的,以及
由此在学术界引发的检讨与思考。通过这样的分析,希望对摸索出
确定不当得利的管辖权、解决相关冲突的路径有所助益。本章第三节
着重探讨依据我国现行法律,应如何确定不当得利案件管辖权的问题。
第九章“中国不当得利法律制度的构建”,体现本书的归宿与
目的。该章设三节,第一节回顾、评述了我国不当得利实体法律制
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第二节对不当得利在我国国际私法上的发展
历程与现状作了总结与点评。第三节以上述各章节所做的研究为基
础,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中国不当得利法律制度的构建提出具体
的建议。


[图书目录]
内容摘要………………………………………………………… 1
ABSTRACT …………………………………………………………5
引言 …………………………………………………………………1
一、研究的意义……………………………………………………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三、研究的方法…………………………………………………16
第一章 不当得利的概念、历史沿革与法哲学基础……………19
第一节 不当得利的概念与不当得利制度的功能……………19
一、不当得利的概念 ……………………………………………19
二、不当得利制度的功能…………………………………………22
第二节 历史沿革………………………………………………24
一、罗马法的不当得利规则………………………………………24
二、中世纪的不当得利理论………………………………………31
三、近代的理论突破 ……………………………………………32
四、大陆法不当得利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34
五、英美法返还请求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40
六、对不当得利法发展历史的反思 ………………………………52
第三节 法哲学基础……………………………………………53
第二章 大陆法系国家的不当得利制度…………………………61
第一节 德国法…………………………………………………63
一、《德国民法典》中的不当得利制度总览………………………63
二、不当得利的两大类型一一给付不当得利与非给付不当得利 …67
三、不当得利的效力 ……………………………………………87
第二节 法国法…………………………………………………94
一、非债清偿……………………………………………………95
二、不当得利请求权的一般原则 ………………………………101
三、合同关系灭失后的返还请求权 ……………………………109
第三章 英美返还请求权制度 …………………………………116
第一节 返还请求权的基本要件 ……………………………118
一、被告获得利益 ……………………………………………118
二、得利系以牺牲原告利益为代价 ……………………………122
三、被告保有该利益有失正当性 ………………………………122
四、被告没有抗辩事由…………………………………………125
第二节 独立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与不法行为返还请求权……
…………………………………………………………………130
一、返还请求权的类型化理论 …………………………………130
二、独立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 …………………………………131
三、不法行为返还请求权………………………………………139
第三节 英美返还请求权制度与大陆法不当得利制度的比较分析
……………………………………………………………149
一、构成要件 …………………………………………………150
二、类型………………………………………………………153
三、排除事项 …………………………………………………156
四、返还客体 ……………………………………………………158
第四章 不当得利在若干国家国际私法立法中的地位 ………160
第一节 大陆法系国家…………………………………………162
一、瑞士、德国、奧地利………………………………………162
二、法国、意大利 ……………………………………………172
第二节 英美法系国家…………………………………………175
一、英国 ………………………………………………………176
二、美国 ………………………………………………………182
第三节 国际条约一一《罗马公约II》………………………189
第四节 省思与展望 …………………………………………195
第五章 不当得利的定性问题 …………………………………197
第一节 概述……………………………………………………197
第二节 定性的基本问题 ……………………………………202
一、定性的依据 ………………………………………………202
二、定性的对象 ………………………………………………207
第三节 不当得利定性的特殊问题 …………………………218
一、方法之争:整体定性法与分割定性法………………………218
二、请求权之争:不当得利请求权与其他请求权的界定…………224
第六章 不当得利的法律适用 …………………………………242
第一节 不当得利的法律适用规则 …………………………242
一、法院地法(Lex fori) ………………………………………242
二、属人法(Personal Law) ……………………………………245
三、事实发生地法(Lcx loci) …………………………………248
四、物之所在地法(Lex situs) …………………………………255
五、合同的准据法(Law ofthc contract) ………………………256
六、有关法律关系的准据法(LaW ofthe relationship)…………262
第二节 法律适用规则的结构设计 …………………………263
第三节 不当得利的法律适用规则设计 ……………………265
第七章 确定不当得利准据法中的公共秩序保留与反致问题……
…………………………………………………………………268
第一节 公共秩序保留一一以实证分析为方法 ……………268
一、概述 ………………………………………………………268
二、公共秩序保留在不当得利案件中被忽视的原因 ……………273
三、国际私法上公共秩序的两个基本规则………………………278
四、不当得利法律适用中的公共秩序问题………………………28l
五、总结与反思 ………………………………………………292
第二节 反致 …………………………………………………293
第八章 不当得利案件的管辖权 ……………………………299
第一节 概述 …………………………………………………299
第二节 不当得利在《布鲁塞尔公约》中的管辖权 ………302
一、(布鲁塞尔公约》概述 ……………………………………303
二、(布鲁塞尔公约》的管辖权制度……………………………306
三、总结与反思 ………………………………………………321
第三节 不当得利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管辖权……………322
第九章 中国不当得利法律制度的构建 ………………………325
第一节 不当得利在我国民事实体法上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325
第二节 不当得利在我国国际私法上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331
第三节 立法建议 ……………………………………………340
一、不当得利实体制度的构建与立法建议………………………340
二、不当得利制度在国际私法上的构建与立法建议 ……………342
附录一 立法资料 ………………………………………………350
附录二 外国人译名对照表 ……………………………………385
附录三 事项索引 ………………………………………………389
参考文献 …………………………………………………………393
后 记 ……………………………………………………………409
法律图书馆>>网上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