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行政立法(修订版)
编号:28690
书名:中国古代行政立法(修订版)
作者:蒲坚著
出版社:北大
出版时间:2007-2-1
入库时间:2007-4-4
定价:39元
[图书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行政立法调整的内容很广泛,大致包括历代王朝国家政权中
行政机关的设置、组织与职权,行政管理体制的构建及其相互之间的制约与
监督机制,行政官员管理制度及其工作程序,以及与行政管理活动相关的政
治、经济、司法、监察、军事、社会生活等方面发生的行政法律关系,都属于行
政立法调整的范围。
中国古代行政立法作为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它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
展而发展的。然而国家行政职能部门在运作过程中,也能对自身进行调整,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冲突及其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矛盾斗争形势的变化等因
素,对中国古代行政立法的发展变化,也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国家的职能活动明确地划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是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开始的。行政法作为一门独立的部门法学科,也是
在此以后出现的。我们对中国古代行政法的研究,使用的是“中国古代行政
立法”,以示与近代意义上的行政法有所区别。“行政”一词,在我国古代文
献中是经常出现的,例如《孟子.梁惠王上》:“为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
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杨伯峻先生对这段话的解释:“做老百姓父母官
的,主持政治,却不免于率领禽兽来吃人,那又怎么能做老百姓的父母官
呢?”又如《史记.殷本纪》:“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
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又《周本
纪》:“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上面所引文献中的“行政”,都是
指执掌政权组织管理国家事务的意思。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中国古代行政立法的任务就是确立和保障国
家职能的实施。列宁在《论国家》一文中,把国家的社会功能形象地比喻为
一台机器。他说:“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机器。”孙中
山也有类似的比喻,他在《五权宪法》一文中说:“兄弟说政府是一架机
器。”国家既然是一台机器,它是由各种部件构成的,犹如不同的政府机
关,需要各级大小官员去操作管理,才能使之正常运转。为此,历代统治阶
级都非常重视国家机构中官员素质的培养与选拔,制定行政法规,规范官员
的操作规程,确定官员编制,明确职责,使之各有所司,工作有条不紊;建立
考核制度,根据官员的实践能力与功过,给予升迁与奖惩,砥砺他们尽忠职
守,提高统治效能;同时规定官员年老退休制度,促进国家机构中各级管理
官员新陈代谢,以便使国家机构永远保持生机,得以正常运转。
中国古代国家的一切活动,诸如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监察、经济、文
化等的最高权力都掌握在皇帝手里,皇帝“乾纲独揽”,独裁一切。历代统治
者虽然注意到国家机关之间在权力运作过程中的相互制衡作用,建立监察
机构对各级行政官员实行弹劾与监督,但主要还是从便于皇帝对整个国家
机关的控制,更好地加强君主专制制度角度出发。我国古代行政立法,只是
规定如何维护和保障皇帝权力的实现,从未规定皇帝应该如何取得权力,如
何行使权力,这就是自秦始皇以来君主专制制度下中国古代行政立法的一
个重要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行政机关的设置与撤销,组织与职权,行
政管理体制的确立与调整等等,最终都要由皇帝裁决。甚至某些本来是专
门为皇帝个人和皇室私家服务的机构,也纳入国家行政管理体系,由行政立
法来调整,其消费完全纳入国家财政开支。所有这些,正是中国古代君主专
制制度下“朕即国家”和“家天下”行政管理制度的重要特点。
中华民族立国悠久,泱泱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从未中断,其中蕴涵着极其
丰富的法律文化的瑰宝,而且有的完整地保存至今,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
富,也为世界所仅见。中国古代行政法律制度,诞生在中华大地,是中国行
政法律文化的载体,已形成独具特色的体例和博大精深的内涵,它不仅对东
亚诸国古代行政法制产生影响,甚至对西方某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也曾产
生影响,例如英国的文官制,其中就吸收了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孙中
山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
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中最
古最好的制度。”“英国的卡赖尔在他的《英雄与英雄崇拜》里曾特别指出,
中国的考试制度,作为选拔人才的方法,实在太高明了。”
中国古代行政立法从夏朝开始,经历了商周和春秋战国,自秦始皇统一
六国建立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多民族的封建帝国之后,又经历了两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行政管
理体制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几千年来,历代执掌政权的统治者,在实施行
政管理职能运作中,特别是在其所经历的治乱兴衰过程中,不断完善相关法
制和行政管理体制及其组织和权限,从而收到治国安邦之效,为我们研究古
代行政立法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信息资源,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有经验也有
教训,许多是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观
点进行科学的总结。邓小平有句名言:“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
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在浩瀚的法律文化遗产中认真挖
掘总结历代行政立法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
为现实行政立法提供历史借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图书目录]
修订本序 1
第一章 夏朝的行政立法 1
第一节 我国原始社会的民主管理制度 1
第二节 私有财产与阶级的产生,原始社会
向阶级社会过渡 3
第三节 中国国家的产生与夏朝的建立 5
第四节 行政管理体制初步形成 6
一、国王 6
二、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7
三、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8
第五节 军事管理制度 8
第六节 司法与监狱管理制度 9
第二章 商朝的行政立法 10
第一节 汤灭夏建立商朝 10
第二节 行政管理体制 11
一、国王 17
二、内服与夕A服 13
第三节 军事管理制度 16
一、兵士的来源 16
二、兵种 16
三、军队的编制 P6
第四节 司法与监狱管理制度 17
一、司法机关 17
二、监狱 17
第三章 西周的行政立法 18
第一节 西周的建立及其兴衰 78
一、西周的建立与周初巩固政权的措施 78
二、西周政权的兴衰 19
第二节 行政管理体制 20
一、周王(天子) 21
二、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23
第三节 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26
一、王畿内的地方管理体制 26
二、封国 27
第四节 户籍管理制度 29
第五节 司法管理制度 30
一、司法机关管理体制 30
二、诉讼与审判制度 32
第六节 军事管理制度 34
一、军队成员 35
二、兵种 35
三、军事犯罪的惩罚 36
第七节 官吏管理制度 37
一、册命制度 37
二、任官制度 37
三、俸禄制度 38
第四章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行政立法 39
第一节 奴隶制瓦解与王室衰微 39
一、奴隶制开始瓦解 39
二、王权旁落,王室衰微 40
第二节 各诸侯国官僚制的确立和
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 41
一、国君 41
二、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41
三、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44
四、轨、乡、里组织 46
五、户籍管理制度 47
第三节 军事管理制度 47
一、兵士的来源 48
二、兵种 48
三、军队的编制 49
第四节 官吏管理制度 50
一、任官制度 50
二、俸禄制度 52
三、致仕(退休)制度 53
第五章 战国时期各国的行政立法 55
第一节 战国时期社会的变革与封建制的确立 55
第二节 行政管理体制 57
一、王(国君) 57
二、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58
第三节 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63
一、郡的组织与职权 63
二、县的组织与职权 64
三、乡、里的组织与职权 65
四、户籍管理制度 66
第四节 军事管理制度 67
一、兵士的来源 67
二、常备兵制度及兵士的待遇 67
三、军队的编制 68
四、战时的奖惩 69
第五节 官吏管理制度 69
一、官吏选任制度 69
二、爵位制度 71
三、玺符制度 73
四、俸禄制度 73
五、考核制度 74
第六章 秦朝的行政立法 76
第一节 秦灭六国及其巩固统一的措施 76
一、秦灭六国,统一天下 76
二、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 76
第二节 皇帝制度的确立 77
一、皇帝名称的由来 77
二、皇帝权力至高无上 78
三、维护皇权至高无上的一套制度 79
四、朝议制度 79
第三节 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87
一、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81
二、诸卿 83
第四节 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86
一、秦统一六国后关于地方建制的讨论 86
二、全国推行郡县制 87
三、乡、亭、里 88
四、户籍管理制度 89
第五节 司法管理制度 90
一、司法机关管理体制 90
二、诉讼制度 91
第六节 军事管理制度 93
第七节 官吏管理制度 94
一、官吏选任 94
二、爵位制度 97
三、秩禄制度 97
四、考课与奖惩制度 98
第七章 汉朝的行政立法 P00
第一节 两汉王朝的建立与封建专制主义
制度进一步发展 P00
第二节 皇权的加强和皇帝的神秘化 101
一、关于皇帝神秘化的理论 101
二、建立加强皇权的各种制度 102
第三节 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105
一、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105
二、三公和尚书台 113
三、诸卿 116
第四节 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122
一、王国与侯国 122
二、郡、县 125
三、乡、里 128
四、州 130
第五节 户籍管理制度 131
第六节 司法管理制度 133
一、司法机关管理体制 133
二、诉讼制度 134
第七节 监察管理制度 136
一、中央监察机关 136
二、地方监察机关 137
第八节 军事管理制度 138
一、军事管理体制 138
二、兵种 P39
三、将军、校尉 140
四、军队的编制 141
五、征兵制度 142
六、调发制度 143
七、抚恤制度 143
八、军事犯罪的惩罚 144
第九节 官吏管理制度 145
一、官吏选任制度 145
二、试用制度 155
三、爵位制度 156
四、秩禄制度 157
五、考课制度 160
六、奖惩制度 16P
七、休假制度 162
八、致仕制度 163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立法 165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形势 165
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与西晋的统一 165
二、西晋以后南北对峙局面的出现 166
第二节 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167
一、从三公到八公 167
二、三省相继出现 768
三、诸卿(寺) 172
第三节 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176
一、州 176
二、郡、国 177
三、县 178
四、乡、坞堡与三长制 178
五、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之混乱 179
第四节 司法与监察管理制度 180
一、司法机关管理体制 180
二、监察机关管理体制 181
第五节 军事管理制度 182
一、军队的编制 182
二、兵役制度 183
三、军士失职及逃亡的惩罚 P85
第六节 官吏管理制度 186
一、官吏选任制度 186
二、爵勋制度 190
三、品级制度 191
四、俸禄制度 192
五、考课制度 194
六、致仕制度 195
第九章 隋唐的行政立法 197
第一节 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唐代封建政治
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 197
一、隋朝的建立及其残暴统治 197
二、唐代政治经济的发展 197
第二节 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200
一、三省及六部 200
二、九寺 208
三、五监 211
第三节 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213
一、州(郡) 214
二、县 2P5
三、乡(坊)、里(村) 215
四、道的形成 217
第四节 市政管理制度 217
一、交通管理 218
二、市容管理 218
三、治安管理 219
第五节 户籍管理制度 221
一、户籍管理的目的与丁年 221
二、户口登记 221
三、违反户籍管理制度的惩罚 223
第六节 司法监察管理与谏官制度 225
一、司法机关管理体制 225
二、监察机关管理体制 227
三、谏官制度 229
第七节 军事管理制度 232
一、府兵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232
二、唐代的府兵制度 233
三、府兵制瓦解与募兵制的推行 234
四、军事犯罪的惩罚 235
第八节 官吏管理制度 238
一、官吏选任制度 238
二、政府机关官员编制 244
三、增设机构与官吏员额的严格限制 247
四、公廨田制度 248
五、爵勋制度 248
六、品级和禄秩 250
七、考勤制度 253
八、考课制度 254
九、官员办事程限 256
十、假宁制度 259
十一、致仕制度 260
第十章 宋朝的行政立法 262
第一节 北宋建国与宋室南迁 262
一、北宋建国 262
二、宋室南迁 262
第二节 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263
一、二府三司制的建立 263
二、三省六部 266
三、九寺五监 271
第三节 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277
一、路 277
二、府、州、军、监 279
三、县 280
四、乡、里 281
第四节 司法监察管理制度 281
一、司法机关管理体制 28P
二、诉讼制度 283
三、监察制度 284
第五节 军事管理制度 285
一、中央军和地方军 285
二、募兵、养兵制度 287
三、军事犯罪的惩罚 288
第六节 官吏管理制度 288
一、官吏选任制度 288
二、爵勋制度 290
三、品级制度 297
四、俸禄制度 293
五、考课制度 295
六、致仕制度 296
第十一章 辽金元的行政立法 299
第一节 辽金元的建国 299
第二节 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300
一、辽国北、南面官分管制度 300
二、金国的尚书省及六部 306
三、元朝的中书省及六部 311
第三节 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314
一、辽的地方管理体制 314
二、金的地方管理体制 315
三、元的地方管理体制 316
第四节 司法监察管理制度 318
一、司法管理制度 318
二、监察管理制度 320
第五节 军事管理制度 323
一、辽国军事管理制度 323
二、金国军事管理制度 324
三、元朝军事管理制度 326
第六节 官吏管理制度 328
一、官吏选任制度 328
二、爵勋制度 332
三、品级与俸禄制度 332
四、考课制度 334
五、致仕制度 334
第十二章 明朝的行政立法 337
第一节 明朝的建立及封建君主专制
制度进一步发展 337
第二节 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338
一、内阁制的确立 339
二、六部 340
三、通政使司 341
四、诸寺与诸监 342
五、其他机关 344
第三节 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345
一、省 345
二、府(直隶州) 346
三、县(属州) 347
四、坊、乡里、社 347
五、户籍管理制度 348
第四节 司法监察管理制度 349
一、司法管理制度 349
二、监察管理制度 352
第五节 特务制度 354
一、特务机关的产生 354
二、特务机关的组织与职权 355
第六节 军事管理制度 357
一、军事管理体制 357
二、兵士的来源 357
三、军队的编制 358
四、军士训练法规 359
五、将士待遇 360
六、士卒伤亡后的待遇 360
七、军人犯罪的惩罚 361
第七节 官吏管理制度 362
一、官吏选任制度 362
二、爵勋制度 366
三、品级制度 366
四、俸禄制度 368
五、考核制度 369
六、对失职官吏的惩罚 370
七、致仕制度 372
第十三章 清朝的行政立法 374
第一节 清朝的建立及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发展 374
一、清朝的建立 374
二、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 375
第二节 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376
一、议政王大臣会议 376
二、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立 377
三、六部 379
四、通政使司 380
五、理藩院 380
六、诸寺、监 382
第三节 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384
一、省 384
二、府(直隶州、直隶厅) 386
三、县(散州、散厅) 387
四、牌甲制度 387
第四节 司法管理制度 388
一、司法机关管理体制 388
二、审判制度 390
第五节 监察管理制度 392
一、监察机关管理体制 392
二、都察院的组织与职权 393
三、科道稽察的具体方式 394
第六节 军事管理制度 395
一、八旗兵和绿营兵 395
二、军事法规 397
第七节 官吏管理制度 398
一、官吏选任制度 398
二;爵位与官阶制度 404
三、品级与俸禄制度 405
四、考课制度 406
五、奖赏制度 407
六、失职官吏的行政处分 407
七、致仕制度 410
修订本跋 413
本书共有4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