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网上书店>>图书信息
鉴定结论论(诉讼法学文库)
编号:28860
书名:鉴定结论论(诉讼法学文库)
作者:郭华著
出版社:人民公安
出版时间:2007-3-1
入库时间:2007-4-9
定价:30元
[图书内容简介]
诉讼法制是现代法治的重要内容和标志之一,也是依法治国的
重要保障。我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已经证明,诉讼制度是否健全与完
善,直接决定着实体法律的实际效力:没有相应的诉讼制度作为依
托,实体权利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没有完善的诉讼制度予
以保障,实体法律将无法如其所愿地实现其追求的立法目的。更为
重要的是,诉讼法制的完善程度如何,还直接反映和体现着一个国
家、一个民族进步、文明、民主和法治的程度,是区分进步与落
后、民主与专制、法治与人治、文明与野蛮的标志。在现代法治国
家,诉讼制度作为法治的一个重要环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法官威廉.道格拉斯曾谈到,“权利法案的大多
数规定都是程序性条款,这一事实绝不是无意义的。正是程序决定
了法治与恣意的人治之间的基本区别”。①
我国1999年宪法修正案正式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
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完善我国司法体制,提出了新的纲领和目标。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初步发展则培育了公众的权利观念,并由此对司法公正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在此大背景下,通过增设新的诉讼制度以充实公民实体
权利的实现途径,通过完善现行诉讼制度以保障实体法律的公正实
施,从而推进依法治国,加快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步伐,已
经成为我国法治建设的关键所在。
诉讼制度的构建,与人们对诉讼原理的认识和把握有着密切的
关系。诉讼原理是人类在长期的诉讼实践中,在大量经验教训的基
础上总结出来的、对有关诉讼活动的规律性认识。诉讼原理在诉讼
制度的构建及运作中发挥着高屋建瓴的作用。只有正确认识和准确
把握诉讼原理,才能构建较为完善的诉讼制度,才能推动诉讼活动
向良陸运作的状态发展。我国在改革与完善诉讼法律制度时,对于
人类经过长期理论与实践探索获得的原理性认识,不能不予以重
视,也不能不认真加以借鉴、吸收。
我国诉讼的立法和实践曾十分严重地受到“左”倾思潮和法律
虚无主义的影响,诉讼规律和诉讼原理长期被忽视、被冷落。由此
造成的后果之一:司法机关和诉讼制度的功能被狭隘化。例如,刑
事司法机关和刑事诉讼法律仅仅被视为镇压敌人、惩罚犯罪并通过
镇压敌人、惩罚犯罪来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单一的工具,忽视了司
法机关和诉讼法制所具有的制约国家权力使之不被滥用和保护包括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内的公民基本人权的作用,忽视了刑事诉讼
所具有的独立品格和价值。对诉讼原理、诉讼规律认识的片面和浅
陋,已经严重地制约了我国诉讼法制发展的步伐,而且直接对公正、
文明地进行诉讼活动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要扭转这一局面,必
须在宏观法律观念上作一个大的转变,同时大力借鉴、吸收法治发
达国家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宝贵的实践经验,加强对诉讼原理、诉讼
规律的研究。
对诉讼原理的正确认识是诉讼立法科学化的前提条件。正确把
握了诉讼原理,可以帮助我们全面地认识司法机关的功能,并对各
种不同的诉讼模式、规则进行正确的取舍,从而在一定的诉讼原理
的指导下构建更为科学和更适合“本土资源”的诉讼模式、规则。
由此制定的法律,将具有更强的民主性、文明性和科学性。反之,
如果不能正确把握诉讼原理,对于存在着内在价值冲突的各种可供
选择的立法方案就可能难以作出正确的选择,立法活动就可能要多
走许多弯路,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对诉讼原理的正确认识对于司法活动同样具有重要的积极价
值。对诉讼原理的正确把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立法的不足。法
律永远是抽象的。要将抽象的法律适用于具体的案件,就必须有科
学的观念作为指导。对基本诉讼原理的正确认识,将有利于指导人
们对司法活动中必然存在的种种法律适用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从
而使法律文本本身存在的不足得到补救。在现代社会,由于法律的
稳定性与现实生活千变万化之间的落差只能通过赋予司法人员自由
裁量权的途径予以调和,因此对基本诉讼原理的认识,还直接决定
着司法人员在行使法律赋予的自由裁量权时,能否作出符合公正标
准的决定或者裁判。
要贯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
保障诉讼活动公正进行,也必须认真研究诉讼原理,把握诉讼规
律。当前,我国已有不少学者开始探索一些诉讼原理性的问题。如
诉讼法律观、诉讼法哲学、诉讼目的、诉讼职能、诉讼价值、诉讼
法律关系等,并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有力地推动了人们法
律观念的变化,并对立法和司法活动发挥着积极的影响作用。但总
的看来,我国诉讼法学界对诉讼原理问题的研究距离立法、司法实
践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还需要继续深入。尤其是现有的研究成果
一般只是就诉讼的某一方面进行探讨,缺乏对一般性诉讼原理的全
面、系统的探讨。因此,随着我国法制进程的推进,探讨一般性诉
讼原理已经成为我国诉讼法学界必须研究的课题。
为吸引更多的诉讼法学者致力于诉讼原理的研究,同时也为了
能够促使诉讼原理研究及时对立法、司法、学理研究等多个领域产
生积极的影响,并对司法实际工作有所帮助,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
学研究中心特意组织力量进行此项题为“诉讼法学文库”的大型
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诉讼法学文库”是中心的一项长期出版项
目,面向国内外专家、学者开放,凡以诉讼原理、诉讼规律为内容
且有新意、有深度、有分量的专著、译著,以及对公安、司法工作
有指导意义,对立法工作有参考价值的其他诉讼法学著作均可
入诜.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3)
一、活动与行为:鉴定概念的解读 ……………………(3)
二、中立与对立:鉴定人角色定位 ……………………(21)
三、结论与意见:鉴定结论的表述
一一鉴定结论概念的重述 …………………………(44)
第二节 问题的缘起………………………………………(53)
一、无能与有能:案件事实认定的迷茫 ………………(55)
二、任意与理由:鉴定结论选择适用的困惑 …………(60)
三、成本与价值:发现真实的动因
一一证明责任的摆脱与鉴定结论的寻求 …………(65)
第三节 研究鉴定结论的意义……………………………(70)
一、研究鉴定结论对立法的意义 ………………………(71)
二、研究鉴定结论对司法的意义 ………………………(73)
三、研究鉴定结论对鉴定制度改革的意义 ……………(75)
第二章 鉴定结论的证据嬗变历史 …………………………(77)
第一节 鉴定结论的证据产生……………………………(77)
一、孕育与分娩:鉴定结论与证人证言的脱离 ………(77)
二、整合与分离:鉴定结论与勘验、
检查笔录的独立 ……………………………………(88)
第二节 鉴定结论的证据种类评断………………………(94)
一、鉴定结论证据种类的立法现状考察 ………………(95)
二、鉴定结论证据种类的纷争 …………………………(103)
第三节 鉴定结论的发展趋势与预测 ……………………(109)
一、鉴定结论证据范围的发展趋势 ……………………(109)
二、鉴定结论证据种类的走向预测 ……………………(114)
第三章 鉴定结论的证据属性………………………………(116)
第一节 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 ……………………………(116)
一、大陆法系鉴定结论证据能力的构成要件分析 ……(116)
二、英美法系专家证言证据能力的构成要件分析 ……(122)
三、我国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 …………………………(138)
第二节 鉴定结论的证明力 ………………………………(144)
一、考察与比较:两大法系鉴定结论(专家证言)的
证明力 ………………………………………………(145)
二、吸收与思考:我国鉴定结论证明力要件的设计 …(147)
第四章 鉴定结论的启动程序 ………………………………(153)
第一节 两大法系鉴定结论(专家证言)的启动
程序………………………………………………(153)
一、大陆法系鉴定结论的启动程序 ……………………(154)
二、英美法系专家证言的启动程序 ……………………(168)
第二节 台湾地区的鉴定启动程序 ………………………(176)
一、台湾地区鉴定启动程序的考察 ……………………(177)
二、台湾地区鉴定启动程序的分析与评价 ……………(185)
第三节 我国鉴定结论的启动程序 ………………………(189)
一、我国鉴定结论启动程序的现状与分析 ……………(189)
二、完善我国启动鉴定程序的构想 ……………………(199)
第五章 鉴定结论的生成程序 ………………………………(226)
第一节 鉴定的准备程序…………………………………(226)
一、鉴定的委托程序与接受程序 ………………………(226)
二、鉴定材料的补充程序 ………………………………(236)
第二节 鉴定的实施程序…………………………………(239)
一、实施鉴定的主体 ……………………………………(239)
二、实施鉴定的时空 ……………………………………(242)
三、鉴定品质的控制程序 ………………………………(244)
第三节 鉴定结论的制作程序 …………………………………(249)
一、口头与书面:鉴定结论制作的考察与完善 ………(249)
二、单独与附属:不同意见鉴定结论制作的分析与
构建…………………………………………………(255)
第六章 鉴定结论的质证程序 ………………………………(260)
第一节 两大法系鉴定结论(专家证言)的质证
程序………………………………………………(260)
一、大陆法系鉴定结论质证程序的考察与分析 ………(261)
二、英美法系专家证言质证程序的考察与分析 ………(267)
三、国外鉴定结论(专家证言)质证程序的比较
研究 …………………………………………………(279)
第二节 我国鉴定结论的质证程序 ………………………(282)
一、我国鉴定结论质证程序的现状 ……………………(282)
二、重构我国鉴定结论质证程序的设想 ………………(287)
第七章 鉴定结论的认证程序 ………………………………(304)
第一节 鉴定结论认证的理论基础 ………………………(304)
一、经验还原论与基础主义:鉴定结论认证的理论
紧张 …………………………………………………(305)
二、自由与拘束:鉴定结论认证的理论争论 …………(310)
第二节 鉴定结论认证的程序模式………………………(313)
一、两大法系认证程序模式的考察与评价 ……………(314)
二、我国鉴定结论认证程序模式的设想 ………………(316)
第三节 鉴定结论的认证规则 ……………………………(320)
一、鉴定结论证据能力的采纳规则 ……………………(320)
二、鉴定结论证明力的采信规则 ………………………(333)
第四节 争议鉴定结论的认证规则 ………………………(343)
一、争议鉴定结论生成的根源性追探 …………………(344)
二、争议鉴定结论现存认证模式的诘问 ………………(350)
三、争议鉴定结论认证规则的建构 ………………………(358)
第八章 鉴定结论的救济程序 ………………………………(363)
第一节 鉴定结论的程序性救济…………………………(363)
一、再鉴定程序存在的理论基础 ………………………………(364)
二、鉴定结论的补充鉴定程序 …………………………(368)
三、鉴定结论的重新鉴定程序 …………………………(376)
第二节 鉴定结论的侵权救济程序………………………(391)
一、鉴定结论侵权救济程序的基础 ……………………(392)
二、鉴定结论生成中的侵权救济程序 …………………(393)
三、鉴定结论公开后的侵权救济程序 …………………(397)
结 论…………………………………………………………(398)
主要参考文献…………………………………………………(400)
后 记…………………………………………………………(407)

本书共有408页
法律图书馆>>网上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