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网上书店>>图书信息
公司内部监督机制:不同模式在变革与交融中演进
编号:28975
书名:公司内部监督机制:不同模式在变革与交融中演进
作者:朱慈蕴等著
出版社:法律
出版时间:2007-4-1
入库时间:2007-4-17
定价:28元
[图书内容简介]
本书是为司法部资助的课题“公司监督机制比较研究”而作。当
最终完成它的时候,却觉得有些话必须说在前面。
第一,自从公司成为市场经济的宠儿并迅速发展以来,围绕着公
司自身制度的架构,人们一直都在试图解决这样的问题:如何在保持
公司效率的前提下,最有效地监督公司经营层为公司和股东利益最大
化而努力工作,或者说有效地阻止其为攫取自己私利而损害公司和股
东利益的倾向;如何使监督成本最小而公司效率最高;如何更好地平
衡围绕公司而产生的诸多利益关系,如股东与董事和经营层的关系,
大股东和中小股东的关系,股东、经营层和职工的关系,股东与债权
人的关系等问题。由此,衍生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旷日持久的世界性
的完善公司治理运动。世界各国公司法都在努力克服由于公司的“所
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带来的代理成本问题,①也就是为保障出资
人(股东)的利益,用法律的方式控制经营人可能给公司造成的损害,
进而给出资人带来的不利益。
那么,何谓公司治理呢?其实,关于公司治理的含义可以从多个角
度、多个层次加以理解,本书受主题所限,不能全面探讨不同角度、不同
学派、甚至不同学科领域对公司治理含义的论述及其异同,而仅从公司
制度安排的角度来讨论公司治理。这样,我们至少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
个角度考察:从狭义来讲,所谓公司治理是关于现代公司内部所有者对
经营者的监督、制衡机制,即通过制度安排来合理配置所有者和经营者
等之间的权力、义务、责任与利益分配关系。公司治理目标,就是要试图
建立最优的公司机关权力构造模式,尤其是强化出资人(股东)对公司经
营层(公司内部人)的制衡机制,体现公司对出资人的终极关怀,从而充
分保障资本所有者的利益。②从广义来讲,公司治理既包括公司自身的权
力制衡体系,还包括公司本身的各种行为,以及由此涉及的公司与社会
各方面的关系及其行为后果对社会各方的影响。③因为本课题主要研究
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问题,故而本书仅从狭义的公司治理角度出发,讨
论有关完善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问题。
第二,即使我们把公司治理限定在狭义的角度,依然涉及本书将在
多大范围内讨论如何完善公司治理问题。我们知道,狭义的公司治理主
要强调的是如何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即通过何种制度安排来对经营者进
行有效的监督。这种监督既可以来自于公司内部,也包含公司外部的监
督。
就来自于公司外部的监督而言,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债权人的监
督。债权人是公司借人资本的所有者,虽然公司债权人对公司享有的只
是一种债权,清偿期限届满时,公司必须还本付息,但当公司破产时债权
不能全部清偿,债权人面临的风险是很大的。所以,债权人基于其自身
利益的维护,会通过要求公司信息公开的方式进行监督。二是政府的监
督。因为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具有经济管理职能,即维护市场竞争秩
序,调控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并注重对弱势群体利益的保护;作为市
场经济活动中最主要的一类主体,上述的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行使,必
然直接或者间接地涉及公司,如监督公司的竞争行为,约束公司自觉地
履行社会责任,如维护职工利益、实施环境保护、引导公司实现宏观经济
调控目标,由此发挥对公司经营者的监督。三是社会公众的监督。社会
公众的监督具有广泛性,一方面可以弥补政府监督的不足,毕竟政府的
监督力量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提高社会公众的维权意识,当公
司经营者违法或者不当经营公司而致社会公众利益受损时,社会公众可
以通过社会舆论乃至司法诉讼来追究经营者的责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
益。四是市场的监督。如经理人市场通过对经理人绩效的评价,约束经
理人的行为;证券市场通过价格发现机制对上市公司股票的评价,对优
质股票予以鼓励;证券市场通过信息披露机制的实施,构成对上市公司
是否诚实信用的基本评价标准;产品市场的优胜劣汰作为公司的外部市
场压力,只会对那些具有良好公司治理结构和完备的产品质量体系的企
业情有独钟。
而来自于公司内部的各种监督则是公司法意义上基本的监督。所
谓公司的内部监督,是指股东自己直接进行监督或者推举专司监督职能
的人对公司经营者实施监督,例如独立董事的监督和监事会的监督。无
论是股东自己监督还是通过独立董事或者监事会监督,由于这些监督者
均属于公司内部监督机构或人员,或者说他们构成公司组织体的一部
分,所以将其称为内部监督。在现代公司制度架构中,股东会作为公司
的最高权力机关,主要是通过对董事的选任和解聘的权利,通过对公司
重大事务的决定权,通过知情权、质询权、提议权甚至诉讼权的行使,发 .
挥着对董事会及其经营层的最终监督权力。大陆法系的公司董事会虽
然是公司业务执行机关,但董事会内部成员之间有着相互监督的义务,
董事会对其所聘任的经理人员负有监督义务。这种义务不仅是由于董
事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需要通过会议体的形式形成公司的经营决策,因
而董事会成员之间对给公司带来损失的决策负有连带义务,而且是由于
所有董事接受了股东的委托管理公司财产,应当在其位,谋其职,共同对
公司财产的保值增值服务。而在英美法系国家,独立董事的出现,更是
在董事会内部产生了专司监督职责的董事。同时,大陆法系国家为了解
决股东亲自对公司的董事及经营层实行时时事事的有效监督成本过高
的问题,股东们愿意将自己的监督权委托给监事会这样的机关行使,由
此。监事会以专司监督职能的身份发挥其监督职能。此外,无论从民主
管理的角度,还是公司利益关系人的角度,公司中的员工参与公司管理
和实施监督都具有积极意义。
可见,公司治理的目标就是在基本保障与公司相关的其他利益群体
的利益的基础上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防止公司的经营者因道德风险
的驱使而背离所有者股东的利益,其主要特点就是通过股东会、董事会、
监事会及公司高级人员所构成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来实施监督,进行制
衡。进一步而言,就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及其高级管理人员和监事会
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上述三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制
衡关系。通过这一结构,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公司董事会托管;公
司董事会是公司的业务执行和业务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管理人员的聘
用、奖惩和解雇权;高级管理人员受聘于董事会,组成在董事会领导下的
执行机构,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内经营企业。①但似乎在这样的情况下讨
论完善公司治理,或者说讨论如何加强监督,依然涉及广泛的监督体系
问题。
显然,本书不可能驾驭这样一个庞大的体系,全面论述公司的监督
机制。相反,为了使讨论比较深入,本书不仅选择了将公司的内部监督
机制作为研究的对象,而且更加集中在对公司内部专门的监督机制一一
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监督机制的讨论上。这样做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
独立董事和监事会是两种主要的专司监督职能的机构,另一方面是因为
我国公司实践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监事会单一模式的状况,引进了独立董
事制度。两种模式孰优孰劣抑或各有千秋,能否并存而又如何并存,是
理论界和实务界都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对美国公司实践中独
立董事的具体制度和德国公司实践中监事会独特的精致的组织架构的
深入研究和介绍,无疑为我国应如何完善独立董事或者监事会制度提供
了可资借鉴的成果亦或失败的经验等。
第三,对独立董事制度和监事会制度如何进行研究?本书在第二部
分和第三部分分别对独立董事制度和监事会制度进行了非常系统的分
析。前者,主要对美国的独立董事制度进行了考察,既分析了该项制度
的产生背景、演变历程、构成要素、功能作用机制,也明确指出独立董事
在制度设计中的理论预设和实际运行效果的背离。后者,主要以实行双
层制公司结构的德国为蓝本,对监事会制度从监事会成员如何选举、任
命,监事会享有的任命董事会成员和重大决策权的独特权力,到监事会
的监督功能缺陷与如何完善,都作了详细考察、分析。当然,本书也对单
层制下的东亚国家监事会的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东亚模式下的监
事会虽然运行效果不好,但形成这种状况是有其存在的客观背景。因
此,东亚国家不可能采用德国的双层制结构之监事会,而只能在现有基
础上对监事会制度进行改良。
在本书第二和第三部分,我们运用大量篇幅对我国的监事会现状和
引进独立董事的状况都作了详尽分析,不仅注重了对两种制度本身的分
析、研究,更注重对我国特有的公司历史、股权结构、资本市场、文化背景
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这两种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构想和建议。
期望这些建议能为我国相关制度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所采纳。
第四,虽然本书已经将公司内部的监督机制研究重点限定在独立董
事和监事会的具体制度上,但在对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制度进行结论性研
究的时候,我们还是觉得有必要将这两种监督机制如何再造的问题放在
更为宽泛的语境下讨论。因为无论是独立董事还是监事会,其制度的完
善并不仅是其自身的问题,而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并影响的综合结
果。所以,本书的第四部分在进一步明确两种监督机制各自的基本特征
和所具有的优势与劣势,并聚焦各自监督机制完善之关键点,两种监督
机制之融合的形式表征和实质要求,以及特别强调无论何种监督机制都
应当尽可能营造双层制特点以使监督更有约束性的基础上,还分别就两
种公司监督机制如何在公司各种监督资源的整合中再造,以及公司环境
对独立董事和监事会之监督机能发挥作用的影响都进行了适当分析。
前者涉及了股东行使表决权、知情权、诉讼权之监督性,职工进入董事会
和监事会在参与公司决策中监督,债权人对公司、公司控制股东、公司董
事监事和高管人员的诉求形成的间接监督,会计监察人制度的确立与监
督的强化,以及公司社会责任下来自社会公众的监督等,都在一定程度
上与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专门监督相得益彰;后者则透过公司股权结构
的集中与分散、公司的封闭与公开之不同公司环境对公司监督机制所形
成的不同影响,提出应当对不同环境下的公司监督机制再造采用不同的
措施。当然,本书通篇所述在于如何强化公司监督机制,但绝不希图将
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对立起来,最终期待达致的目标是监督者与被监
督者同为完善公司治理而努力。


[图书目录]
第一编 完普公司内部监督机制是公司治理的
关键
第一章 现代公司怎么了:公司治理山重水复/3
一、从大宇汽车到美国安然:公司帝国轰然倒塌
的巨响此起彼伏/4
二、从业绩优良到黯然退市:中国股市虚假陈述
阴霾云烟未尽/7
三、道德风险与产权问题:公司治理该何去何从
/11
四、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完善的公司治理主要
依赖公司内功/21
第二章 公司法律制度中的内部监督多重机制
/26
一、公司制度总体设计上的分权模式/27
二、公司内部监督的多重机制/32
三、中国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基本法制架构/38
第三章 公司内部的两种核心监督机制:独立董事和监事会/44
一、公司内部专门监督机制产生的合理性分析/45
二、两大法系下不同的公司内部核心监督机制比较/53
三、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监督机制之融合化趋势/61
第四章 完善中国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应然路径:兼收并蓄/67
一、中国公司法移植监事会制度的合理性与先天不足/68
二、中国公司治理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必要性与现实障碍/75
三、中国公司治理需兼收并蓄两大监督机制之优势/82
四、加强制度建设是中国完善两种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共同任务/86
第二编 公司内部监管之独立董事制度
第五章 独立董事的演变:国际化的制度变迁/97
一、背景:自治理论的萌发与放纵/98
二、萌芽:代理问题、大萧条与新政/100
三、诱因:丑闻、股东诉讼与外部董事/103
四、发展:机构投资者、股东积极主义与独立董事/106
五、国际比较:趋同、差异与发展/108
六、反思与改革:安然事件后的独立董事/111
第六章 境外独立董事的制度架构/ll7
一、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119
二、独立董事的提名、选举方式与任期/123
三、独立董事的比例/127
四、独立董事的工作时间/l28
第七章 独立董事制度的运作机制/132
一、独立董事的权利与义务/l32
二、独立董事的作用机制/l34
三、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l39
四、独立董事的责任机制/145
第八章 独立董事的价值与缺陷:理论与实践/154
一、董事会:结构与功能/154
二、独立董事的内在价值功能与外在价值功能/156
三、独立董事的制度缺陷/161
四、独立董事的实证研究:尺度与效率/167
五、对实证研究的理论解释及评价/174
第九章 我国公司实践中的独立董事制度/178
一、我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历史沿革/178
二、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现行规定/181
三、独立董事运作状况、问题与反思/186
四、如何改善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l99
第三编 公司内部监事会制度的功能解析与价值取向
第十章 监事会制度在各国的起源、发展与现状/207
一、德国监事会制度的起源和立法发展/208
二、其他欧美国家对监事会制度的借鉴/214
三、欧洲统一立法对监事会制度的规定和其对德国制度的影响/215
四、欧美公司治理理论的新发展及其对德国监事会制度的影响/218
五、日本监事会制度的发展和现状/223
六、中国监事会制度的发展和现状/228
七、欧陆模式监事会和东亚模式监事会之比较/234
第十一章 监事会制度的组织架构/237
一、监事会的人员构成/238
二、监事会及监事的产生/242
三、监事的任职资格/246
四、监事的任期/250
五、监事会负责人/252
第十二章 监事会制度的运行/256
一、监事会例会和特别会议/256
二、监事会议事规则和表决制度/258
三、监事会的职权/264
第十三章 监事的权利、义务和责任/283
一、监事的权利/283
二、监事的义务/29l
三、监事的责任/296
第十四章 监事会制度的总体评价和发展趋势/301
一、各国对监事会制度的总体评价/30l
二、各国监事会制度的发展前景/308
三、监事会制度的经济与法律意义/312
四、监事会制度的制度局限和实践偏差/3l5
第四编 内部监督机制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再造
第十五章 内部监督机制再造:最终的关注点/321
一、独立董事:坚持外部性特征与加强制度建设/322
二、监事会:内生性利弊并存与追求监督实效的改革目标/326
三、关注独立董事与监事会两种监督模式的融合/329
四、对中国公司治理的特点和现状应有准确的认识/33l
五、中国公司内部监督机制之选用:自由选择与个别强制/333
六、完善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关键措施/336
第十六章 内部监督机制再造与监督资源整合/342
一、股东的监督/342
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监督/345
三、会计监察/349
四、社会监督/35l
五、诉讼机制的监督功能/352
第十七章 内部监督机制再造与公司环境/357
一、股权结构与内部监督机制再造/357
二、公司的公开度与内部监督机制/364
三、重构法定监督者与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关系/370
本书共有373页
法律图书馆>>网上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