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人,你为什么不争气?
编号:29062
书名:法律人,你为什么不争气?
作者:陈长文
出版社:法律
出版时间:2007-4-1
入库时间:2007-5-6
定价:28元
[图书内容简介]
“我常会回想自己法律人生涯的抉择过程,如果让
我以目前的心情与现有的认识,重新选择法律人生的
话,我会作出什么样的选择?”
看到陈长文先生在本书书末的自白,我不禁想到与
先父一段长达三十多年的辩论。记得在大专联考填志
愿时,对于要读什么科系,我和父亲有了一些不同的意
见,父亲希望我学政治,我则希望学法律,但最后父亲接
受了我的意见。然而,嗣后的三十多年,父亲常常认为
我法治观念太强,司法性格太重,守经有余,权变不足。
我则认为近代中国积弱不振,跟法治不彰关系重大,故
“非过正不足以矫枉”。
三十多年来,我们谁也没说服谁,2005年11月1
日,父亲因心肌梗塞,在家人的陪伴下,溘然长逝,结束
了85年精彩的人生。从此再也没有人可以和我辩论这
个问题了,每思及此,心中犹痛。
如果,要我以和陈先生同样的自白问自己的话,我
想,我会选择和今天一样的法律人人生。因为那不只是
个人的兴趣性向,我也深信,选择这样的人生,对我而
言,会是为国家社会贡献服务的最好方法。
带着深深期待的生气
本书作者陈长文先生及罗智强先生,都是我十分熟
悉的人。陈先生是我敬佩的台大及哈佛的学长,后来我
们都参加哈佛同学会及国际法学会的工作,先后也都担
任过会长或理事长。身为红十字会总会会长、台湾最知
名的法律事务所一一理律法律事务所一一执行长兼执
行合伙人,以及坚持不辍的投入法学教育工作超过三十
载的法学教授,陈先生虽然在法律专业领域和律师事务
所治理的表现上极受推崇,但在法律人心中,他最特别
之处反而不是他的法律专业,而是他那种怀持悲悯、坚
持正义,那种柔软如水却又坚如钢的高尚品格!
我常常看到他很生气,但那是一种带着深深期待的
生气,一种恨铁不成钢的生气,他对法律人的期待极深,
他觉得法律人可以也应该要表现得更好,这也是为什么
他总是穷尽所有力量,一再大声呼吁法律人要深切地反
省、改变。一再地提出他对台湾法治与法制建设,怀带
理想却不失务实的衷心建议。
有一次我还调侃他:“看来法律人主政下的经济真
的很不景气,所以身为台湾最大的律师事务所执行长兼
执行合伙人,竟然还有闲暇时间和心思力气,周周月月
对两岸关系、法治建设和弱势关怀等议题发表宏论啊?”
当然,调侃归调侃,其实我心中对陈先生的佩服是很难
形容的。在台湾,法律人的专业训练大致受到肯定,但
较为人所遗憾的则是那种专业的“冷漠”,而我相信,这
也是法律人在社会中表现不如人意的原因之一。而陈
先生既专业,复对社会充满热情,积极参与的行动力,在
冷漠挂帅的法律人文化中,犹显可贵!
而另外一位作者罗智强,最初是透过新台湾人文教
基金会所办的河洛语杯辩论比赛认识的,智强是辩论协
会的理事长,对推广河洛语的活动付出了许多心力。而
在我参与中国国民党主席选举时,智强也在我准备电视
辩论的过程中,提供了许多重要帮助。嗣后,为了落实
在主席选举时我提出成立中国国民党青年团、加强青年
工作的政见,智强也费心参与筹备青年团,担负规章制
度草拟的工作,并担任发言人。
诚如陈先生在本书自序中所说的,智强是一位热情
洋溢又多才多艺的年轻人。口才佳、文笔好,做事执著
认真而负责,对社会怀抱崇高理想。也难怪智强会长期
地担任陈先生的助理,这一对师徒,在很多地方实在非
常相似,很好奇,这些相似是志同道合,还是智强受到陈
先生耳濡目染的教化结果?
这本书,就是这对法律人师徒发于肺腑,对法律人
所提出的诸多掷地有声的批判与建言。
人的光明,法的黑暗
这是一本发人省思的书,不只法律人该看,非法律
人但关心台湾法治发展的普罗大众也该看。在书中的
第一章,作者即下了一个相当震撼的标题:“人的光明,
法的黑暗?”文中反讽地指出,法律人地位日隆,但法律
尊严却荡然扫地的荒谬现象。书中语重心长地指出:
“社会如此善待法律人,法律人自己呢?又做出了哪些
事情,对整体社会以德报德呢?当法律人担当政府重要
职位之后,法律人治出了什么样的国家?……‘法律人’
的光明时代已经来临,但如果法律与正义却因为法律人
的光明,而沦人更黑暗的世界,那么‘法律人的光明’将
只是一个丑陋的假象。”
这段话,许多法律人听来可能觉得十分刺耳,然而
法律人治国不佳的事实摆在眼前,加上近来司法也屡受
质疑。无论如何,这代表法律人的“整体”必然出了一些
很严重的问题。所以才会无法稳固社会对法律人“正义
守护”的形象认知,甚至在某些层面不断地制造负面示
范,乃至于带来危机与灾难。
但两位作者并不仅仅疾声批判,而是以“法律人,你
为什么不争气?”责难性的问句作为起点,从许多法律人
的表现,逐步地析理,试图点出病征、找出病因,并且提
出具体的改革建言。
我认为,法律人要扭转社会印象,重建一般大众对
法务及法律人的信心,面对的是一个结构改造、态度改
造的工程,而这个工程庞大、复杂但却刻不容缓。这其
中至少包括三个重要的层面,也是本书一再强调的重
点:法律人的反省自觉、制度的变革、法学教育的重新思
考。
首先,在法律人的反省自觉方面。我觉得,法律人
表现若有不佳,其中一部分的原因,实际上是导源于“人
性”,而不单单是法律人特有的属性。譬如说,本书中所
一再批判的法律人“乡愿”及“同道相护”的性格,对一
般人来说,中国传统强调圆融和事的文化,本就很容易
出现类似的习惯。
乡愿是法律人无法容忍之恶
然而,“人性”并不足以作为法律人自我原谅的借
口。法律人必须体认自己的特殊位置与特别的公益责
任。以司法工作者为例,打击不法、抑阻贪腐是司法人
最重要的天职之一,本着这样的职责,不论对象是权是
贵,是否是法律同业同道,都必须等而视之,乡愿在一般
人身上或可谅解,但在法律人身上就是无法容忍之恶!
很遗憾的,法律人在这方面的自觉似乎不够。翁岳
生先生曾说:“我国的司法没有优良的传统。”对于这句
话,我有很深的感受。13年前我就有类似的强烈感觉,
我看到的司法工作者固然多为宵旰不息、工作勤勉的公
务员,但态度却相当保守,对于自我的使命感也有不足。
13年后,司法工作者的习惯风气改变了多少?从社会目
前对司法的评价看来,似乎不容乐观。
如果人性是其一、自觉不够是其二的话,那么居上
者的不良示范,则是一个加重因素。主政者经常性的言
词反复,对于法律也习作选择性的权宜解释,这些都在
在伤及法律的庄严性,当主政者带头轻弄法律时,又如
何叫一般民众相信并尊重法律呢?这些年来,台湾的民
主固然进步了,但法治观念的落实,显然还有一段路要
走。要知道,流失法治的基底,民主是无法长久维系的。
许多人批判我“不够权谋”、“太过拘泥法律”,但我
真心认为,台湾过去的混乱,正是部分政治人物太过权
谋,把法律当成可以恣意操纵的权力工具的结果。我怎
么可以再重蹈覆辙呢?
人性善恶,制度适足以彰扬
其二,在制度改革方面。人性之善,制度适足以扬
之;人性之恶,制度亦足以彰之。倘若制度设计不良,则
法律人纵有福国之心,亦难施淑世之力。而这也是两位
作者在本书中,不断地以对各种不同的法律人角色反省
为起点,所想要点带的观念。
而这本书在批判之余,对于制度改革也提出了相当
多务实的建言。例如,在检察改革的部分,作者提出了
双轨制的概念。在重要“政府首长”涉及不法的侦办调
查上,作者认为,要检察官对抗影响其升迁考核的权力
掌握者,有人性上的困难,这时应该设计一个类似美国
曾采用的“独立检察官”机制,以限事、外部聘任(非从原
有的检察系统中选任)、不受行政节制的方式,进行个案
调查。但对于一般的刑事案件,作者则认为基于权力制
衡的考虑(太过独立的检察机关,也可能因权力而腐
化),检察机关仍应受到行政机关的监督指挥。
其三,在法学教育的重新思考方面,我和作者的见
解一致,现今的考试主义必须受到适当的调整。这样的
调整不代表废弃考试制度,但必须重新检讨其运作机
制。举例来说,作者认为大幅提高律师录取率,表面上
使得律师的进入门槛降低,却反而可以灌人更高的竞争
因素,使律师的质量提高,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考试的
干扰性,减少法律系学生受缚于考试主义,而对于非考
试领域的知识漠不关心的现象。此外,本书也点出了对
于法律教授的期盼,作者认为,要打破法律人的专业冷
漠,得先从打破法律教授的冷漠开始做起,教授法律的
老师,必须以身作则,主动而积极地关切台湾的法治脉
动,对法治议题适时严肃表态,对于社会上,特别是政府
官员的不法作为,本于知识分子的良知提出严厉批判。
当学生濡染老师的热情,自然有助于养成法律学生不冷
漠、关心参与社会的积极性格。
平衡的辩护:司法资源不足
除了上述几点意见外,我想为法律人,特别是司法
人员(法官、检察官)作一些平衡的辩护。其实,就我所
见所识的司法人员,在表面上崇高稳定的工作背后,大
部分司法人员所付出的辛劳,用焚膏继晷、鞠躬尽瘁来
形容,大概不致为过。然而,非常令人遗憾的是,即使这
些司法人员如此辛劳,社会的肯定却似乎未成正比,我
们必须严肃看待这样的矛盾。其中显示了社会投入的
司法资源显然不足,使得司法官负担了超越“人”所能负
荷的案件量,这是司法人员办案、审案质量不能满足社
会期待的根本原因。
但如果把问题带到“资源”的问题时,我们就会发
现,这就不再单纯是“司法问题”,而是国家治理问题了。
因为,社会上受苦于资源不足的部门,并不是只有司法
部门,还有社福、治安、教育、公共建设等部门。近年来
台湾的财政窘困,资源不足的危机,已全面性地波及到
各个公共部门。换言之,政府的治理不彰,经济难以提
振,财政收入就会受到影响,回过头来的核心问题将是:
台湾迫切需要一个拥有充分治理效率与效能的“治理机
构”。
法律人的“希波克拉底之誓”
最后,我想引被尊为“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
(Hippocrates)著名的医生誓词部分内容,做为这篇推荐
序的结论感想:“视彼儿女,犹我弟兄……为病家谋幸
福,并检点吾身,不做各种害人及恶劣行为,尤不做诱奸
之事。”
“视彼儿女,犹我弟兄”,这充满着同理心的誓词,淋
漓展现了希波克拉底那种父母医者的宽大仁心。除此
之外,誓词中还有一段很特别的内容,希波克拉底告诉
世人,任何人都可以免费向他学习医术,而他提出的条
件是:“如欲受业,必须立下相同的誓言!”
我常想,医生与法律人其实是非常相像的。
医生的工作是消解病苦、救人性命,是何等的崇高!
而法律人的工作则在于解纷止争、辨分是非,乃至于断
人生死,是何等的重要!
就如本书中所引纪伯伦的箴言:“把手指放在善恶
交界之处,就可以碰触上帝的袍服。”法律人的工作,本
应是上帝的权柄,法律人越而代之,能不戒慎?能不恐
惧?
然而,作为医生,有这么一篇流传千古、撼动人心的
希波克拉底誓言,成为医生行医济世的指引明灯。而法
律人的“希波克拉底之誓”在哪里呢?
希波克拉底告诉他的学生,若不能立下“视病犹亲”
的医者誓言,就没有资格来学医术!法律人呢?被社会
寄予无穷厚望的法律人,当他们还是青涩学子,还在学
校孜孜砣砣的时候,在法律专业传授之前,我们是不是
应该要求法律学子,立誓秉心公正、为民谋福、担当正义
守护,否则即不配学法!
在我看来,本书的两位作者,就是希望透过这本书,
严肃而诚恳地向所有法律人道出:法律人应有的“希波
克拉底之誓”是什么!
[图书目录]
序
自序
自序
上篇 角色.自省
第一章 法律政治人
第二章 律师
第三章 再论律师
第四章 检察官
第五章 再论检察官
第六章 法官
第七章 “大法官”
第八章 法学教授
下篇 针乏.期待
第九章 认识法制之所由
第十章 历史的诊脉
第十一章 旁论
第十二章 寻找典范
后记
别章
本书共有2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