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网上书店>>图书信息
行政诉讼问题研究与制度改革(诉讼法学文库)
编号:29251
书名:行政诉讼问题研究与制度改革(诉讼法学文库)
作者:杨小君著
出版社:人民公安
出版时间:2007-3-1
入库时间:2007-5-23
定价:52元
[图书内容简介]
诉讼法制是现代法治的重要内容和标志之一,也是依法治国的
重要保障。我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已经证明,诉讼制度是否健全与完
善,直接决定着实体法律的实际效力:没有相应的诉讼制度作为依
托,实体权利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没有完善的诉讼制度予
以保障,实体法律将无法如其所愿地实现其追求的立法目的。更为
重要的是,诉讼法制的完善程度如何,还直接反映和体现着一个国
家、一个民族进步、文明、民主和法治的程度,是区分进步与落
后、民主与专制、法治与人治、文明与野蛮的标志。在现代法治国
家,诉讼制度作为法治的一个重要环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法官威廉。道格拉斯曾谈到,“权利法案的大多
数规定都是程序性条款,这一事实绝不是无意义的。正是程序决定
了法治与恣意的人治之间的基本区别”。①
我国1999年宪法修正案正式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
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完善我国司法体制,提出了新的纲领和目标。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初步发展则培育了公众的权利观念,并由此对司法公正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在此大背景下,通过增设新的诉讼制度以充实公民实体
权利的实现途径,通过完善现行诉讼制度以保障实体法律的公正实
施,从而推进依法治国,加快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步伐,已
经成为我国法治建设的关键所在。
诉讼制度的构建,与人们对诉讼原理的认识和把握有着密切的
关系。诉讼原理是人类在长期的诉讼实践中,在大量经验教训的基
础上总结出来的、对有关诉讼活动的规律性认识。诉讼原理在诉讼
制度的构建及运作中发挥着高屋建瓴的作用。只有正确认识和准确
把握诉讼原理,才能构建较为完善的诉讼制度,才能推动诉讼活动
向良性运作的状态发展。我国在改革与完善诉讼法律制度时,对于
人类经过长期理论与实践探索获得的原理性认识,不能不予以重
视,也不能不认真加以借鉴、吸收。
我国诉讼的立法和实践曾十分严重地受到“左”倾思潮和法律
虚无主义的影响,诉讼规律和诉讼原理长期被忽视、被冷落。由此
造成的后果之一:司法机关和诉讼制度的功能被狭隘化。例如,刑
事司法机关和刑事诉讼法律仅仅被视为镇压敌人、惩罚犯罪并通过
镇压敌人、惩罚犯罪来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单一的工具,忽视了司
法机关和诉讼法制所具有的制约国家权力使之不被滥用和保护包括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内的公民基本人权的作用,忽视了刑事诉讼
所具有的独立品格和价值。对诉讼原理、诉讼规律认识的片面和浅
陋,已经严重地制约了我国诉讼法制发展的步伐,而且直接对公正、
文明地进行诉讼活动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要扭转这一局面,必
须在宏观法律观念上作一个大的转变,同时大力借鉴、吸收法治发
达国家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宝贵的实践经验,加强对诉讼原理、诉讼
规律的研究。
对诉讼原理的正确认识是诉讼立法科学化的前提条件。正确把
握了诉讼原理,可以帮助我们全面地认识司法机关的功能,并对各
种不同的诉讼模式、规则进行正确的取舍,从而在一定的诉讼原理
的指导下构建更为科学和更适合“本土资源”的诉讼模式、规则。
由此制定的法律,将具有更强的民主性、文明性和科学性。反之,
如果不能正确把握诉讼原理,对于存在着内在价值冲突的各种可供
选择的立法方案就可能难以作出正确的选择,立法活动就可能要多
走许多弯路,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对诉讼原理的正确认识对于司法活动同样具有重要的积极价
值。对诉讼原理的正确把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立法的不足。法
律永远是抽象的。要将抽象的法律适用于具体的案件,就必须有科
学的观念作为指导。对基本诉讼原理的正确认识,将有利于指导人
们对司法活动中必然存在的种种法律适用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从
而使法律文本本身存在的不足得到补救。在现代社会,由于法律的
稳定性与现实生活千变万化之间的落差只能通过赋予司法人员自由
裁量权的途径予以调和,因此对基本诉讼原理的认识,还直接决定
着司法人员在行使法律赋予的自由裁量权时,能否作出符合公正标
准的决定或者裁判。
要贯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
保障诉讼活动公正进行,也必须认真研究诉讼原理,把握诉讼规
律。当前,我国已有不少学者开始探索一些诉讼原理性的问题,如
诉讼法律观、诉讼法哲学、诉讼目的、诉讼职能、诉讼价值、诉讼
法律关系等,并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有力地推动了人们法
律观念的变化,并对立法和司法活动发挥着积极的影响作用。但总
的看来,我国诉讼法学界对诉讼原理问题的研究距离立法、司法实
践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还需要继续深入。尤其是现有的研究成果
一般只是就诉讼的某一方面进行探讨,缺乏对一般性诉讼原理的全
面、系统的探讨。因此,随着我国法制进程的推进,探讨一般性诉
讼原理已经成为我国诉讼法学界必须研究的课题。
为吸引更多的诉讼法学者致力于诉讼原理的研究,同时也为了
能够促使诉讼原理研究及时对立法、司法、学理研究等多个领域产
生积极的影响,并对司法实际工作有所帮助,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
学研究中心特意组织力量进行此项题为“诉讼法学文库”的大型
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诉讼法学文库”是中心的一项长期出版项
目,面向国内外专家、学者开放,凡以诉讼原理、诉讼规律为内容
且有新意、有深度、有分量的专著、译著,以及对公安、司法工作
有指导意义,对立法工作有参考价值的其他诉讼法学著作均可
人选。
《诉讼法学文库》自2001年面世以来,得到了诉讼法学界专
家、学者、实务工作者的热情支持,现已出版发行专著50多部,
这些成果深受广大读者的青睐,已有多部著作获省部级以上的奖
励,在这里特向广大读者和作者致以诚恳的谢意!由于编辑工作的
需要,该文库从2006年起,以人选先后,另行排序。特此说明。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行政的范围 …………………………………………(1)
一、国家行政与非国家行政 ……………………………(1)
二、行政的来源 ………………………………………………(18)
第二章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26)
一、具体行政行为与抽象行政行为 ……………………(26)
二、民事行为与行政行为 ………………………………(4])
三、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 ……………………(64)
四、对权利义务实际影响行为 …………………………(82)
五、会议纪要行为 ………………………………………(98)
六、行为之诉与关系之诉 ………………………………(116)
第三章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124)
一、行政诉讼原告资格规定 ……………………………(124)
二、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理论观点 ……………………(127)
三、外国的制度和理论 …………………………………(131)
四、原告资格的问题分析 ………………………………(152)
五、原告资格:权利、权益、利益 ……………………(159)
六、原告资格:直接与间接关系 ………………………(170)
七、原告资格:影响与利害关系 ………………………(176)
八、公益诉讼原告资格:例外与发展 …………………(220)
第四章 行政诉讼被告资格 …………………………………(233)
一、行政诉讼被告资格的规定和理论 …………………(233)
二、被告资格根据之一:立法赋予职权 ………………(238)
三、被告资格根据之二:独立责任能力 ………………(251)
四、理性的回归:行为者或者代表者 …………………(256)
五、经复议的行政诉讼案件被告 ………………………(261)
六、复议决定不予受理的被告 …………………………(263)
第五章 行政诉讼证据………………………………………(265)
一、行政证据的特殊性 …………………………………(265)
二、行政诉讼举证责任 …………………………………(279)
第六章 司法审查法律依据 …………………………………(328)
一、司法审查法律依据的规定 …………………………(328)
二、依据法律、法规 ……………………………………(331)
三、参照规章 ……………………………………………(333)
四、其他规范性文件 ……………………………………(338)
五、规范冲突 …………………………………………………(371)
六、处理规范冲突的规则 ………………………………(395)
第七章 司法审查标准 ………………………………………(399)
一、合法性审查标准:合法与合理 ……………………(399)
二、适用法律、法规错误 ………………………………(415)
三、超越职权 ……………………………………………(434)
四、违反法定程序 ………………………………………(449)
五、不履行法定职责 ……………………………………(520)
第八章 行政诉讼判决方式…………………………………(541)
一、撤销并责令被告重新行为 …………………………(541)
二、责令被告履行判决 …………………………………(553)
三、确认判决的适用 ……………………………………(558)
四、驳回原告诉讼请求判决 ……………………………(573)
五、变更判决 ……………………………………………(583)
六、对被诉行政行为所涉争议的判决 …………………(588)
七、调解方式 …………………………………………………(592)
八、停止执行行政行为裁定 ……………………………(602)
九、行政诉讼判例指导 …………………………………(609)
第九章 行政诉讼起诉期限 …………………………………(617)
一、起诉期限制度的理论基础 …………………………(617)
二、行政诉讼类型、行为种类与起诉期限 ……………(632)
三、行政诉讼起诉期限的期间 …………………………(637)
四、起诉期限的起算与终止 ……………………………(643)
五、起诉期限的中止、中断事由 ………………………(655)
六、起诉期限规定的理解和应用 ………………………(663)
第十章 行政诉讼的执行 ……………………………………(688)
一、不同对象适用不同执行措施及其理由 ……………(688)
二、对行政诉讼判决执行的建议 ………………………(704)
三、非诉执行的性质与审查 ……………………………(709)
四、非诉执行申请的主体 ………………………………(719)
附录:行政诉讼法律条文修改建议…………………………(723)

本书共有723页
法律图书馆>>网上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