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网上书店>>图书信息
刑法(总论)(第2版)(21世纪高等院校法学系列基础教材.必修课)
编号:29848
书名:刑法(总论)(第2版)(21世纪高等院校法学系列基础教材.必修课)
作者:陈忠林主编
出版社:中国人大
出版时间:2007-6-1
入库时间:2007-7-6
定价:28元
特价:23.8元,85折,省4.2元!
[图书内容简介]
随着中国法治建设进程的加快,可以预见,2工世纪必将是中国法治建设取
得巨大成就的世纪。然而,倘无一种良好适当的法学教育制度据以培养一批批合
格的法律A才’人们很难想象中国的法治建设如何能够取得巨大进步.经过数十
年的发展,中国的法学教育制度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每年都有众多法学院
系培养出来的不同层次的法律专门人才走向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学研究人员
等各行各业’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成为所在部门的业务骨干,为我国社会主义法
治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在法学教育战线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兵,我为这些成绩由衷地高兴。
可是,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目前的法学教育制度并不令人满意,大量的问题依
然存在,而且非常严重。我在这里并不对中国整体的法学教育制度发表评论,只
想谈谈对目前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的一点意见。
首先,我国大学的法学本科教育迄今尚未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我们现行的
法学本科教育的目标究竟是发给那些花费四年宝贵青春的莘莘学予以一纸进入法
律职业的许可证’还是使他们养咸在未来职业中必备的常识、认识社会的原则以
及作为法律职业都应有的良知?究竟是应当培养出精通某一门或几门法律科学知
识的专门人才,还是具有一般性法律知识并养咸法律活动者应有的良好法律思维
的法学通才?我认为,法学本科教育要培养的是法律基础人才,即那些具备社会
生活常识以及法律职业基本素质的法律人,就法律职业基本素质而言,作为法律
人必须具备的是这样几方面的能力:第一,扎实地掌握了基本的法律概念、法律
规则以及法律制度,并清晰地了解这些概念、規則及制度背后的理念与价值;第二,
明晰现行法律体系的框架与结构以及司法救济程序;第三,具有清晰严谨的法律
思维能力,能够娴熟地运用法律推理,依循法律逻辑解决现实生活申的法律问
题;第四,深入地进行价值与理念的考量取舍,有力地论证法律判断;第五,准
确地分析案件事实,把握不同的法律关系,合理地作由法律解释,准确地适用法
律规則;第六,在实践工作中具备不断自我学习以掌握法律新知识的能力。
其次,我国大学的法学本科教学方法落后。现在的多数法学本科教育采用的
方法是教师在上面照本宣科,而学生在下面记笔记。教师既没有提供与学生在知
识和思维上相互进行挑战与应战这一教学相长的空间,也不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
知识应对实际问题,训练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至于考试,则多属对
记忆力的单纯测试,学生只要熟练记忆笔记及教科书内容甚至作弊技巧高超便可
轻松过关。我没有在英美国家求过学,不太了解它们的Seminar,但是,我现在
依然记得上个世纪50年代在苏联学习法律的时候,一些法律专业课程经常都有
课堂讨论,这种讨论都是小班进行,二十多人,老师出的都是案例题,要学生援
引法律和法规分析案例,这对于训练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具有莫大的帮助。至于
考试,当时苏联的大学全部是采用口试,通过这种考试既能真实地体现学生的水
平,又能锻炼学生的口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至今仍使我受益匪浅。
最后,法学本科教科书参差不齐。在法学教育发达的国家,只有那些对某一
学科有经年累月之深入研究、全面把握之权威学者,方能编写此类教材。如德国
权威民法学者Lareflz教授所著之《民法总则》、《债法教科书》,美国权威侵权法
学者Prosser教授所著之《侵权法教科书》等。然而,在我国,各大法律院系只
要编写人马齐全就可以编写一套自己的法学教材。如此众多的法学教材中固然也
有一些精品,但大同小异、雷同抄袭,概念、逻辑混乱的教材亦不少见。青年学
生有如一张白纸,法学教科书就像一名画家。只有技巧高超的画家才能在白纸上
作出一幅佳作。品质低劣的教科书只能使那些辨析能力差的学子受到误导,被引
入歧途,此种恶劣的后果无论是对未来的中国法治建设,还是对法学研究事业都
会造成莫大的危害。而受害之学生非经长年累月的努力,难以消除其影响。
我想,中国法学教育尤其是法学本科教育的改善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她是一
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多年的努力与奋斗。也许我们可以先从一些较容易着手
的地方切入,比如法学教科书的改善。现在的一些出版社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
他们希望能够组织好的专家学者来编写一套完整系统的好教材以供法学本科教育
使用,对此我感到非常地高兴。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一套专门供高等院校法学专业本科生、专科生
以及司法部门有关人员培训使用的大型基础教材一一21世纪高等院校法学系列
基础教材。在认真阅读这套教材的出版计划以及相关资料后我认为,该套教材较
之宁目可国内的其他一些教材而言,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在编写人员上,该教材由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
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学院、武汉大学、浙江工业大学
以及中山大学等校法学院系的教授担任主编,并由其组成权威的编写队伍来完成.
因此,该套教材的整体特点是,体系完整、概念准确、简明扼要、深入浅出。
其次’在编写体系上,该套教材系统完整,包括专业必修课教材、专业选修课教
材、案例教学用书、模拟法庭用书、学生必备法律手册等几个系列。其中,专业必修课
教材严格按照教育部所确定的《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基本要求》而精心编
写。在编写内容上采用通说理论,不拘泥于一家之言,避免加入个人专著的阐述內
容。同时做到学科体系完整,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讲述清楚、准确。在编
写体例上,教材由“提要”、“重点问题”、“课后复习”等部分组成。每章后订“法律应
用”部分为该套教材的创新之处,它针对在司法实践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安排由授课
教师讲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这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
大的帮助。至于该套教材中的案例教学用书,显然是吸收借鉴了英美国家的案例教
学法的优良经验,全部采用真实的综合判例,并针对目前法学案例教学中的新要求编
写而成。其独特之处在于:对案例所涉及的法律争议焦点,从中外理论和学说的角度
加以解说,同时包括各国司法发展现状,帮助学生从案例中学懂法律的基本原理、基
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此外,案例教学用书设立了“课堂讨论”部分,并对课堂讨论的案例
提供“重点提示”,这就为法学的案例教学提供了广阔的讨论空间。本套教材申的模拟
法庭用书显然更具特色,这是一套专门为法学教育中的模拟法庭教学而设计的剧本式
教材,它通过实体法与程序法在模拟法庭中的实际演示,将法律的基本原理与司法实践
相结合,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解决司法实践问题的技巧与能力。
我相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即将编辑出版的2工世纪高等院校法学系列基
础教材’对于提升我国法学教育水平,培养出更多的合格的法律人才具有积极的
帮助作用。同时,我也衷心地希望能够有更多比这套教材更好的法学教材出版,
为完善我国法学教育制度,进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作出贡献。


[图书目录]
第一章刑法规范概述………………………………………………………………1
第一节 刑法与刑法规范………………………………………………………2
第二节 中国刑法发展概况……………………………………………………7
第三节 刑法的根据与刑法的任务…………………………………………10
第四节 刑法的渊源…………………………………………………………14
第五节 刑法的解释…………………………………………………………23
第二章 刑法的基本原则…………………………………………………………34
第一节 罪刑法定原则………………………………………………………35
第二节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42
第三节 罪刑相适应原则……………………………………………………46
第三章 刑法的效力范围…………………………………………………………53
第一节 刑法的空间效力……………………………………………………54
第二节 刑法的时间效力……………………………………………………61
第四章 犯罪概念…………………………………………………………………66
第一节 犯罪的本质…………………………………………………………67
第二节 犯罪的一般特征……………………………………………………70
第三节 犯罪的分类…………………………………………………………78
第五章 犯罪构成…………………………………………………………………84
第一节 犯罪构成概说………………………………………………………85
第二节 犯罪构成要件概说…………………………………………………91
第六章 犯罪客体…………………………………………………………………102
第一节 犯罪客体概述………………………………………………………103
第二节 犯罪客体的种类……………………………………………………107
第三节 犯罪对象……………………………………………………………111
第七章 犯罪客观要件……………………………………………………………117
第一节 犯罪客观要件概述…………………………………………………118
第二节危害行为……………………………………………………………121
第三节 危害结果……………………………………………………………127
第四节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134
第五节 犯罪的其他客观要件………………………………………………138
第八章 犯罪主体要件……………………………………………………………141
第一节 犯罪主体与犯罪主体要件…………………………………………142
第二节 自然人犯罪主体一般要件…………………………………………145
第三节 自然人犯罪特殊主体要件…………………………………………153
第四节 单位犯罪主体要件…………………………………………………156
第九章 犯罪主观要件……………………………………………………………163
第一节 犯罪主观要件概述…………………………………………………164
第二节犯罪故意……………………………………………………………166
第三节 犯罪过失……………………………………………………………174
第四节 犯罪目的……………………………………………………………179
第十章 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186
第一节 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概述………………………………………187
第二节 正当防卫……………………………………………………………189
第三节 紧急避险……………………………………………………………194
第十一章 犯罪的结束形态……………………………………………………199
第一节 故意犯罪结束形态概述……………………………………………200
第二节犯罪既遂……………………………………………………………202
第三节犯罪预备……………………………………………………………205
第四节犯罪未遂……………………………………………………………209
第五节 犯罪中止……………………………………………………………215
第十二章 共同犯罪形态…………………………………………………………223
第一节 共同犯罪概述………………………………………………………224
第二节 共同犯罪的形式……………………………………………………229
第三节 共同犯罪人的刑事责任……………………………………………234
第十三章 罪数形态………………………………………………………………244
第一节 罪数形态概述………………………………………………………245
第二节一罪的种类…………………………………………………………246
第三节数罪的种类…………………………………………………………254
第十四章定罪……………………………………………………………………257
第一节定罪概述……………………………………………………………258
第二节 定罪的原则和方法…………………………………………………262
第三节 刑法上的认识错误与定罪…………………………………………266
第四节 危害行为的情节与定罪…………………………………………………270
第十五章 刑事责任概说…………………………………………………………275
第一节刑事责任概述………………………………………………………276
第二节 刑事责任的根据……………………………………………………280
第三节 刑事责任的产生、实现与消灭……………………………………280
第十六章 刑罚概述………………………………………………………………286
第一节刑罚概述……………………………………………………………287
第二节 刑罚权及其根据……………………………………………………290
第三节 刑罚的功能…………………………………………………………291
第四节 刑罚的目的…………………………………………………………293
第十七章 刑罚体系………………………………………………………………298
第一节 刑罚体系概述………………………………………………………299
第二节 主刑…………………………………………………………………301
第三节附加刑………………………………………………………………307
第十八章 量刑……………………………………………………………………317
第一节 量刑的基本原则……………………………………………………318
第二节 量刑的情节…………………………………………………………322
第三节累犯……………………………………………………………………325
第四节 自首…………………………………………………………………327
第五节立功…………………………………………………………………331
第六节数罪并罚……………………………………………………………332
第十九章 刑罚的执行……………………………………………………………338
第一节 刑罚执行概述………………………………………………………339
第二节 缓刑…………………………………………………………………341
第三节减刑…………………………………………………………………345
第四节假释…………………………………………………………………347
第二十章 时效与赦免……………………………………………………………352
第一节时效…………………………………………………………………352
第二节 赦免…………………………………………………………………356
主要参考书目………………………………………………………………………359
本书共有359页
法律图书馆>>网上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