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网上书店>>图书信息
著作权法概论
编号:31136
书名:著作权法概论
作者:张晓秦
出版社:苏大
出版时间:2007-9-1
入库时间:2007-10-10
定价:34元
[图书内容简介]
书籍是人类传承文明的主要载体;近代兴起了报纸和杂志,于
是文明传承又多了一种工具和媒介,从而新闻与出版并称。但是二
者在传承文明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各自的特点有所不同。报纸杂志
的时效性强、内容多样;书籍则传世久远、影响深远。二者相济,
既及时反映了即时发生的情况,又引导人们思考过去、现在和未来,
于是人类的文明得以播散和流传。
任何国家的新闻出版事业都是为自己国家的利益服务的,绝无
功利的新闻出版事业从来不存在。过去,我国的新闻出版事业只注
重了它的宣传作用,而忽略了它还有商品性的一面。这是计划经济
导致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很快意识到了出版事业的二
重性: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我国的新闻出版业,一方面要发
挥党和人民喉舌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
律去建设、发展、生产和流通,这两种属性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
的。只有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去建设、发展、生产和流通,才能更
好地宣传科学的理论、正确的思想,弘扬正气,凝聚人心;也只有
坚持正确的导向,乘市场经济的浪潮发展,才不致于迷乱了本性,
才能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才能在世界范围内形成自己的
特色,参与国际出版业的激烈竞争。 无论是哪个国家的出版业,
也无论从我国出版事业的哪一方面的属性来说,要使这一事业发展
壮大,人才都是关键。特别是我国的出版事业正处在由传统的生产
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当中,人才的问题更加显得重要而
急迫。现代的出版业需求怎样的人才呢?我想,这样的人才除了应
该熟悉现代新闻出版的经营方式方法之外,还需要有较高的理论素
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后者也许比前者更为重要,因为经营的方
式方法可以在实践中摸索、总结,而理论修养和创新能力却需要较
长时间的积累和一定的悟性,需要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的熏陶与培育。
如果以上述的标准衡量,应该承认,我国新闻出版界的人才结
构和知识结构的确急需改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我国出版教育事
业要承担起培养新型出版人才的历史重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
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诸多应该做的工作当中,编写出版具有理论深
度的著作和具有时代特色的教材是其中最重要的基础性建设。
目前比较系统的一套出版学丛书还是十年前编写的。出版事业
和社会生活几乎是同步前进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出版事业
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也只有一日千里才能跟上时代。永远向前看,
这是出版业的重要特征。因此,原有的读物显然已经不能完全满足
当前的需要。现在出版的这套由我国新闻出版界一批著名专家策划
并编写的《现代出版学丛书》,就是为了跟上出版业改革发展的形
势,根据他们在这一领域中多年积累的经验、最新的发展动态、研
究的最新成果和对未来的深刻思考编写而成的,供正在出版事业前
沿努力奋斗的专业人员和有志于投身这一事业的年轻人学习之用。
参加策划和编写的专家,都在出版业的各个方面工作过多年,
有的担任过出版业领导工作并长期从事出版理论研究,有的在出版
教育领域耕耘时久,有的一直在出版部门从事实际工作。他们虽然
分布在全国各地,专业也不尽相同,但是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这
就是始终紧跟时代的脚步,密切关注着国际上出版界的动态,苦苦
思考着我国的出版业如何适应2l世纪中国和世界的情况。
任何著作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因为就在作者研究、写作的时候,
客观情况已经在变化了;再加上每个人占有的资料很难滴水不漏,
观察的角度彼此或异,如果读者发现这套丛书还有什么不足和可议
之处,我看应属正常。我们总不能等到一切都研究得完美了再来编
写一一实际上永远不会有这样一天,重要的是做起来,教起来,学
起来。 我衷心希望这套丛书尽快出齐,在听取读者的意见后不
断修改提高,使之成为具有权威性的读物和教材;我同时希望我国
的出版教育界以这套丛书的出版为新的起点,加强科学研究,逐步
形成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出版理论体系,使我国的出版事业不仅
在数量和质量方面达到与我国的国际地位相应的水平,出色地承担
起传承人类文明的重任,而且在理论建树和人才储备方面也能令世
界刮目相看。


[图书目录]
导论 /3
第一章 著作权的对象
第一节 作品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23
第二节 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 /27
第三节 信息化时代著作权法保护对象的新发展 /34
第四节 著作权法保护对象的例外 /48
第二章 著作权的主体制度与归属
第一节 著作权的主体制度 /55
第二节 著作权的归属 /59
第三章 著作权的内容与取得
第一节 著作权的内容 /71
第二节 信息化时代著作权的扩张 /92
第三节 著作权的取得 /116
第四章 著作权的保护期限与管理
第一节 著作权的保护期限 /125
第二节 著作权的管理 /129
第五章 信息网络传播权
第一节 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由来与确定 /144
第二节 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内容与保护 /153
第三节 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 /161
第六章 邻接权
第一节 邻接权概述 /181
第二节 出版者的权利 /184
第三节 表演者的权利 /190
第四节 录音、录像制作者的利 /194
第五节 广播电视组织的权利 /197
第七章 著作权的转移与著作权合同
第一节 著作权的转移 /203
第二节 著作权合同 /210
第八章 著作权的限制
第一节 著作权限制概述 /221
第二节 合理使用 /223
第三节 法定许可和强制许可 /231
第九章 计算机软件的保护
第一节 计算机软件保护概述 /237
第二节 计算机软件的著作权 /239
第三节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归属与限制 /243
第四节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保护期限与法律责任 /245
第十章 著作权的法律保护
第一节 著作权侵权行为概述 /251
第二节 著作权侵权责任 /255
第三节 著作权法律纠纷的解决 /261
第十一章 著作权的国际保护
第一节 国际著作权保护的主要方式与基本原则 /267
第二节 《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 /271
第三节 《世界版权公约》 /276
第四节 关于版权保护的其他条约 /279
第五节 邻接权国际保护公约 /285
第六节 国际著作权法律保护的发展趋势 /288
附录一 国内相关著作权保护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295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 /309
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314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320
附录二 国际著作权保护公约
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 /329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 /355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 /363
主要参考文献 /375
后记 /379
本书共有382页 382
法律图书馆>>网上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