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网上书店>>图书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释义
编号:32507
书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释义
作者:北京市律师协会劳
出版社:中国法制
出版时间:2008-1-1
入库时间:2008-1-21
定价:25元
[图书内容简介]

连续出台有关劳动立法配套的法律、法规,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保障民生问题的重要法律,也是完善劳动保障法律体系的重要内容。这是2007年10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司法部、全国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联合下发的《劳动法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开篇的一段话。2007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在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获得审议通过,2007年8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经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2007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由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同时,另一部重要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也在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紧张审议过程中。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这样集中地讨论通过涉及同一领域的立法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法史上是少有的,这充分地反映出劳动立法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劳动法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法律学科,是在改革开放后起步较晚、发展较快、立法较系统、理论体系在完善的部门法之一,近年来初步建立起以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立法为载负形式,以劳动就业、劳动合同、工资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监察、集体协商、劳动争议处理等为核心内容的立法序列,2007年是劳动立法工作成果集中展现的一年,也是被公认的“劳动法年”。
继《就业促进法》和《劳动合同法》之后颁布《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无疑从程序处理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劳动立法体系,加上很快就要出台的《社会保险法》,将为广大劳动者和其他就业人员搭建起全面法律保护的构架,同时也为国家构建和发展和谐社会及和谐的劳动关系打下了良好的法律基础。宣传和推广这些劳动法律、法规是全国公、检、法、司、政和律师等法律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劳动合同法》颁布时,北京市律师协会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的大部分委员,其中也有部分律师同时是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的负责人或委员,利用他们参加国务院法制办“劳动合同立法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释义》一书。同时,他们由几位骨干律师带领,在2006年至2007年又领授了北京市法学会的《劳动争议立法研究》科研课题,并已经完成了研究成果,报送专家审议。结合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起草修改工作,又完成了这本《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释义》的写作,在研究和宣传劳动法方面他们作出了自己特殊的贡献。
考虑到《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是劳动法体系中重要的程序法,涉及更多的执法过程中的程序和规则问题,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他们邀请了北京市人民法院系统具有丰富审判经验、在第一线承担审判和调研工作的法官参与了部分编写工作。他们的合作,使这本释义更增添了可读性和实用性。这一做法在律师和法官就共同关心的法律问题携手合作、交流切磋方面开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值得称赞。
我们看到,在不断扩大和发展的律师队伍中,涌现出一批除注重实务操作、努力为客户提供优质法律服务外,还积极探索法理研究、社会实践的优秀律师,他们年青、思想活跃、勇于探索,并且富有提炼思想精华、总结经验教训、将意愿付诸实现的能力和胆量。中国的律师界需要这样一批人,甚至可以说需要这样一代人。
我受命题写本书的序言部分,当我翻阅此书稿时,见到了很有意思的一件事,与其他法律的释义、导读、解读等编写体例不同的是,这本《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释义》与先前出版的《劳动合同法释义》在体例上除条文主旨、条文释义外,都增加了应用提示这一部分,这充分体现了法律实务工作人员的风格,不仅仅试图从理论上和词句中解读法律的基本涵义,而且特别注意法律的应用和推广,更方便读者在阅读和学习这本书的同时,掌握实用的知识和方法,这些特点值得赞赏和肯定。在此我也希望,本书的作者们再接再厉,努力参与后续的立法、司法、研究、实践、推广、宣传等工作,以他们丰富的法律知识和高水平的法律服务能力,把工作完成地更圆满、更出色、更成功,为中国律师赢得更多的荣誉。
二00一月二日

[图书目录]
目 录
序………………………………………………………………(1)
第一章总 则……………………………………………(1)
第一条 【立法目的】 ………………………………(1)
第二条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适用范围】 ………(8)
第三条 【解决劳动争议应依据的原则】……………(14)
第四条 【劳动争议的协商解决】……………………(18)
第五条 【劳动争议的调解、仲裁和诉讼】…………(23)
第六条 【劳动争议的举证责任】……………………(26)
第七条 【集体劳动争议】……………………………(30)
第八条 【协调劳动关系的三方机制】………………(36)
第九条 【用人单位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理】…………(41)
第二章调 解……………………………………………(51)
第十条 【劳动争议调解组织】………………………(51)
第十一条 【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调解员】……………(65)
第十二条 【劳动争议调解申请】……………………(72)
第十三条 【调解劳动争议方法】……………………(76)
第十四条 【调解协议书及其履行】…………………(78)
第十五条 【不履行调解协议的仲裁申请】…………(85)
第十六条 【调解协议履行中的支付令】……………(89)
第三章仲 裁……………………………………………(96)
第一节一般规定………………………………………(96)
第十七条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设立】…………(96)
第十八条 【仲裁规则的制定和对劳动争议仲裁
工作的指导】……………………………(99)
第十九条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组成和职
责】……………………………………(100)
第二十条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员的任职
条件】 …………………………………(102)
第二十一条 【劳动争议仲裁管辖】 ………………(106)
第二十二条 【劳动争议仲裁案件的当事人】 ……(113)
第二十三条 【劳动争议案件的第三人】 ………(120)
第二十四条 【劳动争议案件的委托代理人】 ……(126)
第二十五条 【劳动争议案件的法定代理人和指
定代理人】 ………………………(130)
第二十六条 【劳动争议仲裁公开审理】 ………(135)
第二节申请和受理·-…………………………………(141)
第二十七条 【劳动争议仲裁时效】 ……………(141)
第二十八条 【仲裁申请和应载明的事项】 ………(148)
第二十九条 【仲裁申请的受理】 ………………(156)
第三十条 【仲裁申请的送达和答辩】 …………(160)
第三节开庭和裁决……………………………………(162)
第三十一条 【劳动争议仲裁庭】 ………………(162)
第三十二条 【劳动争议仲裁庭的组庭通知】 ……(168)
第三十三条 【仲裁员的回避】 ……………………(174)
第三十四条 【仲裁员违法行为的处理】 …………(179)
第三十五条 【仲裁庭开庭】 ………………………(184)
第三十六条 【当事人拒不到庭或中途退庭的
处理】 ……………………………(190)
第三十七条 【专门性问题的鉴定】……………(195)
第三十八条 【当事人质证和辩论】 ……………(199)
 第三十九条 【庭审证据的查证】…-…………(204)
第四十条 【庭审笔录】 ………………………(210)
第四十一条 【当事人自行和解】 ……………(211)
第四十二条 【仲裁庭先行调解】 ………………(215)
第四十三条 【仲裁庭审理期限和部分先行裁决】 …(220)
第四十四条 【仲裁裁决先予执行】 …………(224)
第四十五条 【裁决的多数原则】 ………………(229)
第四十六条 【裁决书内容】 ……………-……(234)
第四十七条 【终局裁决】 …………………………(241)
第四十八条 【劳动者对仲裁裁决不服的起诉】 …(248)
第四十九条 【用人单位申请撤销仲裁裁决】 (250)
第五十条 【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提起诉讼的
时效】 …………………………(258)
第五十一条 【生效调解书、裁决书的履行】 ……(260)
第四章附 则…………………………………………(263)
第五十二条 【事业单位聘用制人员劳动争议
的处理】 ……………………………(263)
第五十三条 【劳动争议仲裁费用】 ………………(266)
  第五十四条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施行日期】 …(271)
附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274)
(2007年12月2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84)
(2007年6月2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303)
(1994年7月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317)
(1993年7月6日)
劳动保障监察条例…-………-……………………(324)
(2004年11月1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
若干问题的解释………………………………(332)
(2001年4月16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
若干问题的解释(二) ……………………………(336)
(2006年8月14日)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办案规则…………………………(340)
(1993年10月18曰)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织规则……………………(349)
(1993年11月5日)

本书共353页
法律图书馆>>网上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