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网上书店>>图书信息
法律监督原论(首都检察文库5)
编号:32725
书名:法律监督原论(首都检察文库5)
作者:慕平主编
出版社:法律
出版时间:2007-12-1
入库时间:2008-2-14
定价:38元
[图书内容简介]
前 言’
古今中外的众多学者,对监督制度和检察制度进行过一些研究,有着各种各样的认识和表述,其中不乏有价值、可以借鉴的东西。不过,总的来说,这些理论很多都是与马克思主义的法律监督理论相区别的,又与当代中国的法律监督实践不具有适应性。研讨理论不能脱离实际,借鉴外国不能无视国情。中国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实践是在不断发展的,只有博采古今中外之长,实事求是而又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法律监督制度,才有助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依法治国的时代需要法律监督,而缺少理论指导的实践必然是短视的,最终将导致实践的裹足不前,而理论的肤浅与贫乏也必然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有力而正确的指导。当前,法律监督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对这些现实地摆在面前而又无可回避的新情况、新问题,依靠传统的理论观点和已有的实践经验去回答显得力不从心。因而,我们的思想认识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新的实践进行新探索,不断为实践提出新的理论指导,通过密切联系实际的理论分析、研讨和预测,探寻一条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之路。只有通过法律监督理论创新,实现理论的发展和成熟,才能避免和减少制定政策、部署和开展法律监督工作的盲目性,少走弯路。司以说,法律监督制度基础理论研究的任务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
实践中长久的需要与激励,铸成了有关法律监督理论问题的学术诱惑力。伴随着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开展与深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对法律监督制度基础理论研究给予了关注,亦相应地取得了不少可喜成果,检察学也被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学学科提出。不过略感遗憾的是,由于长期以来法律监督制度基础理论没有得到学界的特别关注,有关这方面系统的、有分量的著述仍然不很多见,在种类、数量、质量上均不能满足广大法律监督实践工作者的热望与要求,法律监督基础理论研究这一领域仍可谓“广阔、蛮荒而又诱人”。法律监督的理论问题,不是也不能是对现行法律、制度和检察业务工作的简单注释或疏解,而应当立足现实、放眼禾来,探求法律监督一般规律的学问研究。检察机关几十年的法律监督工作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这些实践经验加以提炼、概括、升华,通过创造性的理论研究活动赋予法律监督理论以新的内容和形态,反过来指导实践,是积极应对检察制度和检察理论面临的各种挑战的基本途径。法律监督理论研究的历史使命,就是通过理论创新,推进检察体制创新和检察事业向前发展。没有法律监督理论的创新,就没有检察体制的创新,就难以保持检察事业与时俱进,不断进取。进行理论争辩,必定会影响未来中国检察权的性质、结构和发展趋势,促进相关理论的扬弃、完善和发展,为检察事业的发展奠定思想基础。首都检察官有责任参与其中。
本书是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组织人员撰写的。经专题调研坌目、调研指导组共同研讨形成撰写思路,后由王志坤、梁景明拟制撰写一级提纲,经本书全体作者集体讨论确定,分工撰写,最后由郭兴莲博士统稿,由我审定。本书撰写过程中,得到了慕平检察长的多方关怀和支持,法律政策研究室张朝霞博士、郭兴莲博士作了大量的协调工作,调研指导组为组织书稿研讨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第一章是法律监督导论(执笔人:甄贞、梁景明)。本章讨论了法律监督的一般理论,不仅对“法律监督”的语源以及文义流变进行了考证,以揭示“法律监督”内涵的嬗变历程以及发展脉络;对检察权功能体系中的“法律监督”的流变繁衍过程进行考察分析,以明确“法律监督”的内涵范围和可能发展的方向;还着重对“法律监督”的性质、特征以及功能问题进行了阐释,形成了本书具体问题论证和理论阐述的基础。
第二章是法律监督地位论(执笔人:蒋炳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监督制度是在继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检察工作的优良传统,吸取中国历史上政治法律制度的精华,借鉴国外检察制度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建立的。本章中分别讨论了法律监督的宪政基础、理论基础、活动总原则、文化基础、理论来源、权力基础和现实基础,对法律监督的制度基础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诠释。
第三章是法律监督原则论(执笔人:张朝霞、许士友)。本章研究了法律监督中应当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维护法制、检察一体和监督法定集中体现了检察机关进行法律监督活动的基本规律,是贯穿于法律监督活动始终的原则。本章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
第四章是法律监督模式论(执笔人:宋凯利)。本章采取比较的方法,介绍、分析并研究不同国家的法律监督模式,以便于全面了解,有分析、有批判地借鉴有益经验;重点分析了影响法律监督模式选择的原因,以便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还分析了当代中国法律监督模式选择的必然性和当然性,并指出了模式的不足之处以待完善。
第五章是法律监督主体论(执笔人:梁景明)。主体问题实际就是“我是谁”的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要解决并不容易。本章侧重于检察官的主体性、检察官的法律属性和职业角色问题的讨论,重点对检察官的司法人员属性和检察官的职业化问题进行了研究。
第六章是法律监督内部关系论(执笔人:邓洪涛)。法律监督内部关系,是一个直接影响到法律监督职能履行效果的重要因素。本章从强化法律监督整体效果的角度出发,就检察机关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或者保障法律监督职能中发生的多种内部关系从应然和实然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和梳理。
第七章是法律监督外部关系论(执笔人:纪丙学)。准确地认识和把握法律监督外部关系问题,是科学地、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的思想基础。本章主要探讨了作为法律监督主体的检察机关与党的机关、其他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关系,通过分析检察机关在法律监督中与其他外部关系主体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积极寻求二者关系的优化,以促进法律监督职能的有效履行。
第八章是法律监督权能论(执笔人:赵永红)。构建科学、完善的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体系,离不开对这一权力体系所固有的各项法律监督权能的科学界定和深入研究。诉讼监督权、公诉权和检察侦查权的性质、权力形式诸问题是必须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章从立法现状、表现形式、完善监督等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
第九章是法律监督效力论(执笔人:刘中发、谭淼、花林广)。本章对法律监督效力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司法体制改革中应当进一步拓展法律监督范围,完善法律监督程序,充实法律监督手段,改革法律监督体制,提升监督主体素质,从制度、机制、体制和组织上保障法律监督的实施效果。
第十章是法律监督发展论(执笔人:郭兴莲)。关于法律监督制度的认识结论和观点不是永恒不变的,正如法律监督的内涵是随着实践经验的不断变化而不断丰富,法律监督制度仍然在创新与实践中持续地发展。本章对法律监督理念的树立、法律监督理论的发展和法律监督能力的提高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法律监督原论》这本书是集体研究的成果,参加撰写的作者有着不同的学习和研究背景,有着不同的业务实践经历,通过共同研讨,互相交流文献资料,互相吸收研究养料,利用业余时间完成本书的写作。虽然本书在总体上是集体研究的成果,但每章内容都独立成篇,各章是由各位作者独立完成的,研究者均力求在个人能力范围内对相关内容进行尽量全面、细密的论证,因而各章充分体现了研究者的个人写作风格,在统稿时我们只是在观点明显冲突的地方略作调整,尽量保留了研究者的个人特色,没有在形式上的文风和句法上细作要求。当然,为求全书的完整性和每章的独立性相结合,本书的研究者仅篇章结构即集中研究了三次,又先后四次集中对完成的稿件进行讨论,及时对写作思路进行修正和调整,并且在撰写过程甲注意经常保持互相交流的态势。所以,本书的各章节是互相联系的,形成了一个趋于完整的法律监督基础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不仅注意纵向的史学论证,而且更注重横断面的分析研究,以便使读者能加深宏观印象或择其一点探幽入微。仕叙述风格上,不是简单地撷取、堆砌和重复史料或既有观点,尽可能注意科学严谨的考证和阐述,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学术探讨,在宽松的研究氛围中展示学术观点与思想火花。应当说,本书立足于新视角洞察法律监督的基础理论问题,充分展示了实践者的理性思考,能够自成体系,不仅框架结构上追求新颖性,而且内容上敢于提出独到的见解,并力求厚重、戒免拘谨,其中时有创新之论,可算不失其学术价值和学术著作的品性。
可以说,本书所汇聚的是我们在案牍劳形之余对法律监督问题思考的点滴,虽也洒洒四十万言,却只是检察基础理论领域一些基本问题的初浅理论探索。书中一些理论观点尚待进一步研讨,个别问题的论述还欠深入,能否取得预期的令人满意的效果,更需接受批评、检验和指摘。尽管本书的撰写有较长时间的酝酿,但写作起来仍觉得时间短促,行笔也感匆忙和艰难,书中诸多论述、设想和探讨,不免会留有不足、错漏和疏误,尤其是作为学术探讨,更难免诸多可批评、匡正的错误,这是应当而且必须承认的事实。所以,虽然我们曾经在撰写计划中发出大话,要将本书打造成为“精品之作”,但是,当研究成果出炉、书稿杀青之际,在思考“什么是你的贡献”时,我们却不能奢望凭借本书来构筑起一个健全完善、博大精深的法律监督学问体系,更不敢妄言本书可以成为检察干部和有关人员必读的知识资料,倘若我们为丰富和发展法律监督理论而进行的拓荒式尝试、微薄的奉献,能引起广大读者对法律监督制度基础理论研究的浓厚兴趣,喜收抛砖引玉、投石垫路之效,就心满意足了。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博士生导师甄贞
2007年12月3日

[图书目录]
目 录
前言………………………………………………………………………………… 1
第一章法律监督导论……………………………………………………………1
第一节 “法律监督”语词的源与流………………………………………… l
一、单音节字“监”、“督”的源流…………………一………………………2
二、双音节词“监督”的源流…………………………………………………4
三、“法律监督”概念的源流…………………………………………………5
第二节 检察功能体系中“法律监督”的流变 ………………………………9
一、对苏联“一般监督+司法监督”模式的描摹……………………………9
二、由“司法监督”缩限为“犯罪监督”………………………………………11
三、从“犯罪监督”发展到“诉讼监督”………………………………………12
四、“法律监督”的内涵发展与外延拓展……………………………………13
第三节 法律监督的性质………………………………………………………15
一、“法律监督”是一项独立的国家权能……………………………………15
二、“法律监督”是法治文明的实现和延伸…………………………………17
三、“法律监督”是一种动态的社会现象……………………………………19
四、“法律监督”是一种政治权力控制机制…………………………………20
第四节 法律监督的特征………………………………………………………2l
一、国家性(权威性)…………………………………………………………21
二、专门性(独立性)…………………………………………………………22
三、规范性(准确性)…………………………………………………………23
四、确定性(有限性)…………………………………………………………24
五、有效性(强制性)…………………………………………………………25
六、程序性(中间性)…………………………………………………………26
第五节 法律监督的功能………………………………………………………28
一、法律监督的法治功能……………………………………………………28
二、法律监督的政治功能……………………………………………………31
第二章法律监督地位论…………………………………………………………35
第一节 人民民主专政是法律监督的宪政基础………………………………35
一、人民主权原则的产生及意义……………………………………………35
二、人民民主专政是人民主权原则的具体化………………………………37
三、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是法律监督的宪政基础……………………………39
第二节 分权与制衡理论是法律监督的理论基础……………………………41
一、分权与制衡理论的提出…………………………………………………41
二、分权与制衡理论的意义…………………………………………………43
三、分权与制衡理论是法律监督产生和发展的动因………………………44
第三节 法治原则是法律监督的总原则………………………………………48
一、法治原则的提出及意义…………………………………………………48
二、法治在监督国家权力方面的作用………………………………………50
三、法治原则是法律监督的基本原则………………………………………54
第四节 御史制度是法律监督的文化基础……………………………………56
一、御史制度的沿袭…………………………………………………………56
二、御史制度的作用…………………………………………………………58
三、御史制度的启示…………………………………………………………59
第五节 列宁法律思想是法律监督的理论来源………………………………62
第六节 人民代表大会是法律监督的权力基础………………………………64
一、人民代表大会决定法律监督的性质……………………………………64
二、法律监督具有国家性质…………………………………………………66
第七节 法律监督是法律本身的内在需求……………………………………67
一、法律效力的普遍适用性要求法律监督…………………………………67
二、法制的统一性需要法律监督……………………………………………68
第八节 社会经济状况是法律监督现实基础…………………………………69
一、中西方国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区别……………………………………69
二、社会基础和经济水平决定了法律监督…………………………………72
第三章法律监督原则论…………………………………………………………74
第一节 法律监督原则概述……………………………………………………74
一、保障人权原则……………………………………………………………75
二、无罪推定原则……………………………………………………………78
三、客观公正原则……………………………………………………………80
四、公益原则…………………………………………………………………80
第二节 维护法制原则…………………………………………………………81
一、维护法制原则的含义……………………………………………………82
二、维护法制原则的法理基础………………………………………………83
三、维护法制原则的主要内容和要求………………………………………86
第三节 检查一体原则…………………………………………………………89
一、检察一体原则的含义……………………………………………………9u
二、检察一体原则的法理基础………………………………………………92
三、检察一体原则的主要内容和要求………………………………………96
第四节 监督法定原则…………………………………………………………100
一、监督法定原则的含义……………………………………………………100
二、监督法定原则的法理基础……………………………………………102
三、监督法定原则的主要内容和要求………………………………………103
第四章法律监督模式论…………………………………………………………110
第一节 法律监督模式的特征及构成…………………………………………11l
一、分立制衡型法律监督模式………………………………………………111
二、统一专门型法律监督模式………………………………………………121
第二节 影响法律监督模式形成的因素………………………………………123
一、检察制度的历史起源……………………………………………………123
二、宪政体制…………………………………………………………………125
三、政治法律文化传统………………………………………………………128
四、司法理念…………………………………………………………………130
五、诉讼制度…………………………………………………………………131
第三节 中国法律监督模式的构建与完善……………………………………133
一、中国法律监督模式的合理性……………………………………………133
二、中国法律监督模式的不足与完善………………………………………141
第五章法律监督主体论…………………………………………………………143
第一节 法律监督主体概述……………………………………………………143
一、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的职能主体………………………………………144
二、检察官是法律监督的执行主体…………………………………………148
第二节 检察官的法律属性…………………………………………………150
一、从繁芜观点中捋出分析线索……………………………………………150
二、司法属性是我国检察官的法律属性……………………………………155
三、坚持检察官的司法人员属性要解决的问题……………………………159
第三节 检察官的职业化………………………………………………………162
一、检察官职业化的内涵……………………………………………………163
二、检察官职业的“泛大众化”………………………………………………164
三、检察官职业化的实现途径………………………………………………166
第六章法律监督内部关系论……………………………………………………176
第一节 法律监督内部关系释义………………………………………………176
一、法律监督内部关系的概念和意义………………………………………176
二、法律监督内部关系的分类………………………………………………177
三、衡量法律监督内部关系优劣的依据和标准……………………………179
第二节 机关之间关系的理论与现状…………………………………………170
一、上下级机关的理想型关系………………………………………………170
二、非上下级机关之间的理想型关系………………………………………189
三、机关之间关系的法定状态………………………………………………189
四、对机关之间关系现状的分析……………………………………………191
第三节 部门之间的关系………………………………………………………192
一、同一职能上下级部门的关系…………………………………………192
二、非同一职能系统上下级部门的关系……………………………………196
三、一个机关内部门之间的关系……………………………………………197
四、部门与机关之间的关系…………………………………………………206
第四节 个体与部门、机关之间的关系………………………………………207
第五节 法律监督内部关系的构建和实现……………………………………210
一、构建的基本原理…………………………………………………………211
二、构建和实现内部关系的基本设想………………………………………212
第七章法律监督外部关系论…………………………………………………214
第一节 法律监督外部关系的基本原理………………………………………214
一、法律监督外部关系的界定………………………………………………214
二、研究法律监督外部关系的意义…………………………………………216
第二节 法律监督外部关系的状况分析………………………………………218
一、体制上的附属使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严重地方化,法律监督的
主体地位尴尬……………………………………………………………218
二、规范上的缺失使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流于形式,法律监督的内容
有名无实…………………………………………………………………221
三、社会的非理性使检察机关背负过多的职责外的压力,法律监督的
价值取向偏离……………………………………………………………226
第三节 法律监督外部关系的优化……………………………………………228
一、法律监督外部关系优化的可行性分析…………………………………228
二、法律监督外部关系优化的原则…………………………………………229
三、法律监督外部关系优化的方案设计……………………………………230
第八章法律监督权能论…………………………………………………………237
第一节 法律监督权能概述……………………………………………………237
一、法律监督权能的研究方法………………………………………………237
二、法律监督权能的概念……………………………………………………238
三、法律监督权能的特征……………………………………………………240
四、法律监督权能形式及内部关系…………………………………………242
第二节 诉讼监督权……………………………………………………………247
一、诉讼监督权概述…………………………………………………………247
二、审前程序中的诉讼监督权………………………………………………251
三、审判程序中的诉讼监督权……………一………………………………256
四、执行程序中的诉讼监督权………………………………………………266
第三节 公诉权…………………………………………………………………272
一、公诉权的具体形式………………………………………………………272
二、公诉权的制约和监督……………………………………………………275
第四节 检察侦查权……………………………………………………………281
一、检察侦查权的法律监督性质……………………………………………282
二、中外检察侦查权之比较……………………………………·…………I.284
三、完善我国检察侦查权的立法思考………………………………………287
第九章法律监督效力论…………………………………………………………290
第一节 法律监督效力的概念与特征…………………………………………291
一、法律监督效力的概念及其特征…………………………………………291
二、法律监督方式与法律监督效力的关系…………………………………294
三、研究法律监督效力的重要意义…………………………………………296
第二节 我国当前法律监督效力的现状和问题………………………………297
一、近年来我国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取得的成绩………………………297
二、当前法律监督效力方面存在的问题……………………………………297
第三节制约法律监督效力的主要因素………………………………………299
一、历史、理论因素……………………………………………………………299
二、制度设计因素……………………………………………………………302
三、立法技术性因素…………………………………………………………306
四、体制性因素………………………………………………………………307
五、主体因素…………………………………………………………………309
第四节 加强法律监督效力的基本保障………………………………………310
一、拓展法律监督范围………………………………………………………310
二、完善法律监督程序………………………………………………………312
三、充实法律监督手段………………………………………………………314
四、改革法律监督体制………………………………………………………317
五、提升监督主体素质………………………………………………………319
第十章法律监督发展论…………………………………………………………320
第一节 法律监督理念的树立…………………………………………………320
一、法律监督理念的内涵特征………………………………………………320
二、当代法律监督理念的决定因素…………………………………………321
三、法律监督工作在理念层面存在的突出问题……………………………324
四、法律监督主体应秉持的理念……………………………………………325
第二节 法律监督理论的发展…………………………………………………330
一、中国法律监督理论研究概况……………………………………………33l
二、法律监督理论研究需要正视的问题……………………………………333
三、法律监督理论研究应注意的问题………………………………………336
第三节 法律监督能力的提高…………………………………………………339
一、法律监督能力建设的内涵特征…………………………………………339
二、法律监督能力建设应遵循的原则………………………………………342
三、加强和完善法律监督能力建设的实践途径……………………………344
参考文献…………………………………………………………………………35l

本书共364页
法律图书馆>>网上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