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网上书店>>图书信息
刑法在现代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与特征(新视点法学丛书)
编号:32902
书名:刑法在现代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与特征(新视点法学丛书)
作者:刘凤科著
出版社:人民法院
出版时间:2007-12-1
入库时间:2008-2-20
定价:32元
[图书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动向及其对法律制度的影响和要求,提出刑法并非其他部门法律的补充法,而是整个社会生活的保护法。作者按照这种定位,重新梳理、阐释了刑法学中的经典命题,勾勒了刑法学研究思路的全景图。按照刑法的独特地位与社会功能,对刑法记载的犯罪类型的发现和阐释应当坚持特有的路径: “绷紧良心这根弦,去发现并阐释法律语言所欲涵摄的经验类型。”其中“良心之弦”要求我们时刻坚持犯罪行为所应具备的社会基础,即努力在心中树立共同信念和集体情感;而刑法学者具体的职业任务是“发现并阐释法律语言所欲涵摄的经验类型”,尽力剖析并破除法律语言带来的重重迷雾,以及洞悉社会生活中千变万化的行为表象背后的实质。

[图书目录]
总序………………………………………………………………………(1)
编者的话…………………………………………………………………(1)
第一章绪论……………………………………………………………(1)
1.1 引论………………………………………………………………(1)
1.2写作动机与本书主旨……………………………………………(3)
1.2.1写作动机……………………………………………………(3)
1.2.2本书主旨……………………………………………………(7)
1.3研究现状及问题所在……………………………………………(9)
1.4研究路径与本书结构…………………………………………(13)
1.4.1前提预设…………………………………………………(13)
1.4.2研究路径…………………………………………………(18)
第二章理论基点:刑法在现代法律体系中的地位………………(21)
2.1 引论……………………………………………………………(21)
2.2框架选择:公法与私法的分类体系……………………………(22)
2.3体系定位:刑法与民法的体系位置……………………………(35)
2.3.1公法一私法分类在中国语境中的特性…………………(35)
2.3.2刑法在公法二私法分类中的传统定位…………………(41)
2.3.3公法一私法一刑法分类的确立与论证…………………(50)
2.4小结……………………………………………………………(74)
第三章制度构建:刑法与民法的制度出发点选择…………………(75)
3.1引论……………………………………………………………(75)
3.2制度基础:民法与刑法大厦的基点……………………………(78)
3.2.1权利体系的社会历史基础………………………………(78)
3.2.2法益侵犯性的刑法学意义………………………………(85)
3.3制度建设:利益关系对刑法的影响…………………………(104)
3.3.1刑法与民法的利益考量性………………………………(104)
3.3.2面向刑法制度的利益关系………………………………(107)
3.3.3利益冲突与法律的正义性………………………………(120)
3.4小结……………………………………………………………(131)
第四章事实面向:刑法与民法的社会伦理性评析…………………(132)
4.1弓l论……………………………………………………………(132)
4.2法律制度的道德偏好…………………………………………(133)
4.2.1 民法制度:道德问题的特殊取向………………………(133)
4.2.2刑法制度:伦理否定的制度镶嵌………………………(135)
4.2.3违法行为:部门法律的体系解读………………………(138)
4.3法律制度的正义诉求…………………………………………(144)
4.3.1无讼理想:对传统法律文化的另类解读………………(144)
4.3.2正义诉求:案件事实与法律规范的沟通………………(148)
4.3.3利益保护:刑法与民法的不同路径……………………(163)
4.3.4惩罚性赔偿:民法保护的例外规定……………………(178)
4.4质疑“刑法的民法化”…………………………………………(182)
4.5小结……………………………………………………………(187)
第五章规范面向:刑事责任的前提及其规范内容…………………(189)
5.1弓I论……………………………………………………………(189)
5.2行为定型:犯罪行为与侵权行为的不同取舍………………(191)
5.2.1刑法中的行为定型………………………………………(191)
5.2.2民法中的行为定型………………………………………(214)
5.2.3违法性判断的体系地位…………………………………(222)
5.3责任形态及其归属……………………………………………(229)
5.3.1责任主体…………………………………………………(229)
5.3.2归责原则…………………………………………………(233)
5.4小结……………………………………………………………(237)
第六章结语………………………………………………………(239)
6.1观点总结………………………………………………………(239)
6.2研究特征以及进一步研究的前景展望………………………(242)
参考文献………………………………………………………………(245)
法律图书馆>>网上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