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网上书店>>图书信息
刑事法评论(第22卷)(2008)
编号:35907
书名:刑事法评论(第22卷)(2008)
作者:陈兴良
出版社:北大
出版时间:2008-8-1
入库时间:2008-9-8
定价:68元
[图书内容简介]
本卷是《刑事法评论》第22卷,也是值得纪念的一个开端。因为根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第7次会议确定的集刊选刊的原则和方法,遴选并报教育部批准确定,《刑事法评论》被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确定为CSSCI来源集刊,也就是所谓核心集刊。过去存在核心期刊的说法,这个核心期刊就是CSSCI来源期刊。现在,CSSCI来源从期刊扩大到集刊,从为数众多的集刊中选择少数引用率较高的集刊纳入CSSCI来源,可以称为核心集刊。成为核心集刊,对于《刑事法评论》来说,既是一份荣誉,也是一份责任。这些年来,连续出版物发展迅猛,在法学领域也有数十种之多。这对于学术出版来说不失为一种良性的补偿。况且,连续出版物具有其容量大的篇幅优势,可以容纳更具有专业深度的学术论文,乃至于论著,兼具刊物与书籍的特色。现在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但由于在学术评价机制上存在核心期刊的拜物教,连续出版物不能侧身于核心期刊之行列,因而在稿件来源上不能不有所影响。好在《刑事法评论》发表的大多是学术新锐具有探索性的长篇大论,这些文字因其作者资历浅、论文篇幅大、思想观念新而根本不可能在所谓核心期刊上发表,因而成为《刑事法评论》的主要稿源。现在,《刑事法评论》成为核心集刊,纳入正规的学术评价体系,但我作为主编仍然坚持既往的编辑宗旨,这一点不会有任何改变。
“刑法知识论研究”栏目在《刑事法评ee>>20卷曾经设立过,刊出以后受到好评。本卷再次推出这一栏目,持续地对刑法知识论进行关注。我在新近出版的《刑法知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一书的出版说明中曾经指出:“在某种意义上说.对刑法知识论的考察,是一种元科学的研究,因而不同于一般的刑法学研究。因此.刑法知识论是刑法学术研究中极为重要,也是极为独特的一个学术领域。”刑法知识论的研究,不仅要对刑法知识的生产与消费的机制加以揭示、对刑法知识的当代转型进行考察,而且还要以一种实证的方式对刑法知识的分布及其存在形态进行描述与分析。本卷刊出的邓子滨的《刑法学的(法学研究)之路》和蔡桂生的《刑事一体化的知识生产一一(刑事法评论)前20卷之研究》这两篇论文,就是对《法学研究》和《刑事法评论》这两个学术平台所作的一种描述性研究。邓子滨的论文在《法学研究>>2008牟第1期刊登过删节版,本卷刊出的是完整版,字数多出将近一倍。《法学研究》是我国法学领域的一份重要学术刊物,可谓学术重镇。邓子滨以《法学研究》30年中刊登的刑法学论文为线索,为我们描述了一部《法学研究》的刑法学史,它也是我国刑法学史的一个缩影版。记得在两年前,我布置2006级刑法专业博士生编撰《刑法知识形态研究》一书,当时也和邓子滨谈到这个想法,并提及以《法学研究》为一个范本,考察我国刑法学30午的进展。邓子滨欣然赞同并跃跃欲试,半年后,邓子滨就完成了一篇长达3万多字的初稿,我阅读以后予以充分肯定。此后,一直等到2007年底,在《法学研究》创刊满30年之际,又补充有关內容终于完成本文,这是令人振奋的。蔡桂生的论文是以《刑事法评论》为研究对象的,记得在《刑事法评论》出到第10卷的时候,刘仁文博士就提出想写一篇对《刑事法评论》前10卷的述评性论文,但未能如愿完成。这次,在《刑事法评论》出版到第20卷的时候,蔡桂生终于完成了这一愿望,这是值得欣慰的。这样一种刑法知识论的考察,涉及对文与人的评价,其分寸拿捏是一大难题。中国人历来不太习惯于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批评,而容易把学术批评变成学术表扬。批评难,表扬易,这个问题在学术领域始终存在。邓文与蔡文也难以免俗,这是需要谅解的。其实,批评难并不等于没有批评,只是没有公开的批评,私下的批评、內心的批评仍然是存在的。好在历史是由后人写的,同代人放弃的批评权利只能由后代人去行使。
“理论前沿”栏目发表了两篇论文。韩瑞丽的《法中寻荚:刑法学研究的一种感性进路》一文,提出了“刑法学研究的荚学进路”的命题,令人感到意外,也佩服作者的想象力。本文是韩瑞丽的博士论文的一部分,这样一种边缘性的刑法学研究是值得尝试的。因此,本栏目称为“学术边缘”似乎比“理论前沿”更为恰当。如果说。韩瑞丽的论文是从美学的视角审视刑法;那么,任九光的《关于当前刑事司法改革困境的社会成因分析一一暨对刑事法学研究的批判》一文,就是从社会学角度对刑事法治与刑事法学的考察,是作者社会学硕士论文的主体內容。任九光作为一位民警,身在刑事领域之內,但他作为一L名社会学硕士生,在论文写作的时候又身在刑事法学界之外。这种內外兼备的特殊身份,使任九光能够以既熟知又疏离的双重视角,对我国的刑事司法改革以及刑事法学进行理性的反思与批判,尤其是对刑事司法改革困境的社会咸因作了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揭示。我和任九光在电话上对有关话题作过沟通与交流,对于他的某些观点我并不完全赞同。但他从社会学角度对这些问题的梳理与思考,却对我国的刑事法学研究具有某种警示意义。
在“刑事程序研究”栏目中,褚福民的《刑事诉讼中的推定论要一一以英国、加拿大、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为例的分析》一文,对推定这个重要的问题从刑事诉讼法的角度作了进一步研究。《刑事法评论》在第12、13卷曾经发表过邓子滨的《论刑事法中的椎定》一文,引起了刑事法学界对椎定这一司法技术的关注。尤其是在目前我国犯罪构成体系的改造当中,推定视角的引入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兰耀军的《被害人视野中的刑事和解一一一种基于实证的分析》一文,结合个案的叙述,对刑事和解问题作了具有新意的探讨,尤其是强调了被害人在刑事和解中的权利。
在“犯罪学研究”栏目中,王燕飞的《犯罪学研究对象研究的批判性梳理》一文,对犯罪学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考察,提出了犯罪学研究对象三种界定视角,并对此作了评析。靳高风的《思考与展望:犯罪学发展路径的选择》一文,对犯罪学的学科及其发展路径进行了具有前瞻性的考察。上述两篇论文,都属于犯罪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德国著名法学家拉德布鲁赫曾经指出:“就像因自我观察而受折磨的人多数是病人一样,有理由去为本身的方法论费心忙碌的科学,也常常成为病态的科学,健康的人和健康的科学并不如此操心去知晓自身。”这段话,我在讨论刑法研究方法时引用过,我以为也适用于犯罪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需要对本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学科定性这些基本问题操心的学科,也是不成熟的学科。犯罪学对这些学科基本问题的讨论是不得已的,也是必要的。但我认为更为重要的是研究一些具体犯罪问题,尤其是由于犯罪学科的社会学性质所决定,犯罪学的论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我期待着犯罪学领域取得更多具有现实性、建设性的、对具体犯罪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的理论成果。
在“域外传译”栏目中,樊文所译的德国学者托马斯。魏根特的《刑事讯问程序中被嫌疑人自主权的保护》一文,提出了被嫌疑人自主权的概念,包括刑事程序的选择权以及其他各种诉讼权利。通过对嫌疑人的自主权的保护,避免使嫌疑人沦为司法的客体。陈虎所译的美国学者约翰.卡普兰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則的限度》一文,对于我们了解荚国在非法证据排除规則问题上的新发展及其争论具有参考价值。
在“域外视野”栏目中发表了四篇论文,涉及日、英、关等国,国际视野大为开阔,也可以为我国的刑事法研究提供学术资源。刘淑堵的《日本刑法学中的谦抑主义之考察》一文,对日本刑法学中的谦抑主义的来龙去脉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作了系统考察。刑法谦抑是日本学者的特有提法,也是日本学者对刑法学的一种理论贡献。在我国当前刑罚结构趋重的背景之下,引入刑法谦抑理念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林俊辉的《英国刑法共谋罪历史沿革之梳理》一文,对英国刑法申的共谋罪作了系统研究,这种对英美刑法个罪的深入研究以往不太多见,但我认为是十分必要的。赵西巨的《英荚刑法中的“同意”抗辩》,对英关刑法中作为出罪事由的“同意”作了深入研究,对我国正在建构的犯罪构成体系亦有参考价值。杨力军的《{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中的保留问题》,是对《罗马规约》中保留问题的研究,涉及的是国际刑法问题。我国虽然目前没有加入《罗马规约》,但对此的研究还是必要的,因为该规约乃是迈向实质性国际刑法的重要一步,我们不能不认真面对。
在“专题研究”栏目中,共发表八篇论文,涉及刑法的一些专题。王志远的《定罪思维的常人化理解与犯罪构成理论模式之选择》一文,提出了在犯罪构成模式的构造中要考虑常人化的定罪思维,具有一定新意。任海涛的《承继共同正犯研究一一以复合行为犯为视角》一文,对承继共同正犯这一较为复杂的共同正犯形态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在复合行为犯的情况下承继共同正犯的构造作了分析。陈珊珊的《论陷害教唆的类型化与可罚性》一文。对陷害教唆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这个问题虽然不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但却是共犯理论中绕不过去的一个具有学术意义的问题。周建军的《法条竞合犯抑或想象竞合犯一一法条竞合犯与想象竞合犯的界限之争》一文,涉及罪数理论,也可以说是刑法竞合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这就是法条竞合与想象竞合的区分问题,本文的探讨推进了这一问题的思考。刘伟的《吸收犯视野下的事后不可罚行为》一文,讨论的是事后不可罚行为,这个问题也是我国刑法理论中缺乏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本文从吸收犯切入探讨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叶慧娟的《道德与法律关系视野中的见危不助犯罪化探析》一文,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出发,讨论见危不助行为的犯罪化。这个问题在刑法学中也是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从学理上对此的探讨是必要的。邓子滨说他给法律硕士入学考试出过一个题目:我国
刑法是鼓励见义勇为的还是反对见义勇为的,请阐述理由。我想,拜读了叶慧娟的这篇论文,有助于更好地回答这道试题。阿地力江。阿布来提的《毒品刑事治理探讨》一文,对毒品治理中的一系列前沿性问题作了探讨。宋健强的《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为“表面正义”而战一一兼论“表面正义”概念和理念的引进与提倡》,是一篇关于国际刑法的论文,文中提出了一个独特的概念一一“表面正义”,至少对于丰富我们对正义的理解是有所助益的。宋健强致力于国际刑法研究,新作迭出,锋头颇健,值得称道。
陈兴良
谨识于北京海淀锦秋知春寓所
2008年3月4 日
[图书目录]
主编絮语/陈兴良……………………………………………………………………(1)
[刑法知识论研究]
刑法学的《法学研究}之路/邓子滨……………………………………………………(1)
一、引言:动机、场景、目的…………………………………………………………(1)
二、《法学研究》1978年至1987年的刑法学………………………………………(2)
三、《法学研究》1988年至1997年的刑法学……………………………………(11)
四、《法学研究)1998年至2007年的刑法学…………(18)
五、结语:体例、篇幅、敬意………………………………………………………(27)
刑事一体化的知识生产
一一《刑事法评论》前20卷之研究/蔡桂生………………………………………(29)
一、缘起:集刊宗旨和话语进路 …………………………………………………(30)
二、底蕴:现实社会关心和终极人文关怀 ………………………………………(35)
三、提升:若干学科建设主线 ……………………………………………………(65)
四、群体:“刑事一体化学派”…………………………………………………(73)
五、结语……………………………………………………………………………(88)
[理论前沿]
法中寻美:刑法学研究的一种感性进路/韩瑞丽……………………………………(90)
一、什么是美………………………………………………………………………(90)
二、美从何处寻……………………………………………………(91)
三、刑法学研究的美学进路………………………………………………………(94)
四、美学进路对于刑法学研究的意义……………………………………………(98)
五、余论:“刑”与“美”缘何联系………………(101)
六、结语:美学散步………………………………(106)
关于当前刑事司法改革困境的社会成因分析
一一暨对刑事法学研究的批判/任九光…………………………………………(109)
一、问题及研究进路……………………………………………………………(110)
二、刑事司法改革的相关理论研究 ……………………………………………(114)
三、三个典型案例:冲突的集中体现……………………………………………(116)
四、决定困境的社会背景 ………………………………………………………(132)
五、困境成因的主观原因 ………………………………………………………(138)
六、中国刑事司法向何处去 ……………………………………………………(147)
[刑事程序研究]
刑事诉讼中的推定论要
一一以英国、加拿大、中国香港地区为例的分析/褚福民………………………(152)
一、推定与犯罪构成……………………………………………………………(152)
二、事实推定与可反驳的法律推定 …………………………………………(158)
三、推定与严格责任 ……………………………………………………………(160)
四、推定之限制 …………………………………………………………………(162)
五、针对特定犯罪的推定 ………………………………………………………(164)
六、对中国的启示 ………………………………………………………………(166)
被害人视野中的刑事和解
一一一种基于实证的分析/耀军………………………………………………(171)
一、被害人在刑事和解中的诉讼地位 …………………………………………(173)
二、被害人在刑事和解中的得与失 ……………………………………………(176)
三、“中国模式”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182)
[犯罪学研究]
犯罪学研究对象研究的批判性梳理/王燕飞………………………………………(190)
一、学界对犯罪学研究对象界定的视角及其特点 ……………………………(190)
二、对三种视角界定犯罪学研究对象的评析 …………………………………(195)
三、科学界定犯罪学研究对象之途 ……………………………………………(199)
思考与展望:犯罪学发展路径的选择/靳高风……………………………………(204)
一、犯罪学学科面临的危机 ……………………………………………………(204)
二、犯罪学学科面临的挑战 …………………………………………………(207)
三、犯罪学学科面临的机遇 ……………………………………………………(209)
四、犯罪学发展的路径选择 ……………………………………………………(211)
五、中国犯罪学发展的路径 ……………………………………………………(220)
六、结论…………………………………………………………………………(240)
[域外传译]
刑事讯问程序中被嫌疑人自主权的保护/托马斯.魏根特文 樊 文 译
……………………………………………………………………………………(242)
一、导论:刑事程序中被嫌疑人的地位…………………………………………(242)
二、被嫌疑人的自主决定和供述行为 …………………………………………(244)
三、法律上保护侦讯时被嫌疑人自主权利的防护性措施 ……………………(247)
四、结束语:供述对于程序结果的意义……………….………………………(255)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限度 /约翰。卡普兰文 陈 虎 译……………………(257)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理论基础 ……………………………………………(259)
二、实用主义的讨论 ……………………………………………………………(260)
三、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政治代价 ……………………………………………(263)
四、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修改建议 ……………………………………………(267)
五、结论…………………………………………………………………………(276)
[域外视野]
日本刑法学中的谦抑主义之考察/刘淑珺…………………………………………(278)
一、引言 …………………………………………………………………………(278)
二、谦抑的概念性界定 …………………………………………………………(281)
三、谦抑主义的历史考察 ………………………………………………………(289)
四、谦抑主义在二战后的发展 …………………………………………………(296)
五、谦抑主义的宪法基础 ………………………………………………………(302)
六、对谦抑主义在中国的一点思考 ……………………………………………(307)
七、结语…………………………………………………………………………(313)
英国刑法共谋罪历史沿革之梳理/林俊辉…………………………………………(316)
一、导言…………………………………………………………………………(316)
二、英国刑法共谋罪之起源 ……………………………………………………(319)
三、20世纪前英国刑法共谋罪规则之发展……………………………………(326)
四、20世纪以来英国刑法共谋罪规则之发展…………………………………(346)
五、简短结论……………………………………………………………………(363)
英美刑法中的“同意”抗/辩赵西巨…………………………………………………(365)
一、前言:“同意”抗辩产生的情境和理论回应…………………………………(365)
二、“同意”在英美刑法体系中的位置:
一种犯罪构成后抗辩还是一种犯罪构成要素? …………………………(366)
三、“同意”抗辩在英美法中的适用:从假定非法说到假定合法说……………(368)
四、医疗例外以及对“同意”抗辩的限制………………………………………(383)
五、“同意”抗辩在艾滋病传播犯罪中的具体应用……………………………(389)
六、结语:启示与思考……………………………………………………………(394)
《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中的保留问题/杨力军…………………………………(396)
一、《罗马规约》中有关禁止保留的讨论与规定………………………………(396)
二、保留、声明及对保留与声明的反对…………………………………………(399)
三、《罗马规约》中的保留和解释性声明………………………………………(403)
四、就国内法与规约的关系所做出的声明 ……………………………………(405)
五、关于大赦、赦免和其他免于惩罚措施的声明………………………………(406)
六、有关司法协助方面的声明 …………………………………………………(410)
七、有关罪行定义的声明 ………………………………………………………(413)
八、结论…………………………………………………………………………(417)
[专题研究]
定罪思维的常人化理解与犯罪构成理论模式之选择/王志远……………………(420)
一、我国传统定罪思维模式评判 ………………………………………………(421)
二、辩证推理对司法三段论的超越及其启示 …………………………………(424)
三、前见:常人化的定罪判断起点………………………………………………(428)
四、前见的证成与修正:定罪思维模式理解的再次超越………………………(439)
五、片面深刻的选择 ……………………………………………………………(443)
承继共同正犯研究
一一以复合行为犯为视角/任海涛……………………………………………(444)
一、学说之争论…………………………………………………………………(444)
二、事实前提之重新设定 ………………………………………………………(447)
三、学说之检讨…………………………………………………………………(447)
四、理论之归结:从全然型复合行为犯概念谈起………………………………(455)
五、纯粹否定说之难题…………………………………………………………(458)
论陷害教唆的类型化与可罚件/陈珊珊……………………………………………(461)
一、陷害教唆的真实意涵及学说争议 …………………………………………(461)
二、陷害教唆与诱捕侦查的区别 ………………………………………………(465)
三、陷害教唆的类型及可罚性 …………………………………………………(466)
法条竞合犯抑或想象竞合犯
一一法条竞合犯与想象竞合犯的界限之争/周建军……………………………(473)
一、法条竞合犯与想象竞合犯的本质 …………………………………………(473)
二、法条竞合犯与想象竞合犯的区分学说 ……………………………………(477)
三、尾言…………………………………………………………………………(496)
吸收犯视野下的事后不可罚行为/刘伟……………………………………………(498)
一、问题的提出 …………………………………………………………………(498)
二、事后不可罚行为的性质 ……………………………………………………(499)
三、事后不可罚行为的定位 ……………………………………………………(504)
四、事后不可罚行为之特征分析 ………………………………………………(510)
五、事后不可罚行为之形态 ……………………………………………………(517)
六、事后不可罚行为不罚之原因一一双重评价之禁止 ………………………(520)
道德与法律关系视野中的见危不助犯罪化探析/叶慧娟…………………………(525)
一、道德:不可定义的存在………………………………………………………(525)
二、行为规范一一道德与法律关系的单维考察 ………………………………(528)
三、刑法视野中的道德解读 ……………………………………………………(535)
四、见危不助的道德归属及其犯罪化 …………………………………………(540)
毒品刑事治理探协阿地力江。阿布来提…………………………………………(554)
一、引言 …………………………………………………………………………(554)
二、毒品合法化:悬而未决的争论………………………………………………(556)
三、国际公约对毒品的规制 ……………………………………………………(562)
四、各国法律中的规定 …………………………………………………………(565)
五、结语:理想与现实……………………………………………………………(573)
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为“表面正义”而战
一一兼论“表面正义”概念和理念的引进与提倡/宋健强………………………(578)
一、论题的提出:“表面正义”从何而来?………………………………………(578)
二、“表面正义”:翻译、语束和基本蕴含………………………………………(579)
三、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为“表面正义”而战…………………………………(581)
四、结论与启示:“表面正义”的独立价值………………………………………(615)
《刑事法评论》征稿启事……………………………………………………………(619)

法律图书馆>>网上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