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网上书店>>图书信息
法律之治与道德之治-形式法治观的局限及其克服
编号:36343
书名:法律之治与道德之治-形式法治观的局限及其克服
作者:王启富
出版社:政法大学
出版时间:2008-9-1
入库时间:2008-10-14
定价:28元
[图书内容简介]
没有图书简介

[图书目录]
序 言…………………………………………………………………(1)
第一章 从形式法治观到实质法治观………………………………(1)
一、问题意识……………………………………………(1)
二、实质法治观…………………………………………(4)
三、研究进路……………………………………………(6)
第二章 法治、形式法治和形式法治观…………………………(11)
第一节 法治和德治………………………………………(12)
一、法治 ………………………………………………(12)
二、德治 ………………………………………………(17)
第二节 形式法治和实质法治……………………………(22)
一、主流观点 …………………………………………(22)
二、英德渊源 …………………………………………(26)
三、评论意见 …………………………………………(30)
第三章 西方和我国语境下的法治观变迁………………………(35)
第一节 西方法治传统……………………………………(35)
一、法治滥觞 …………………………………………(37)
二、中古法治观的形式要素 …………………………(39)
三、中古法治观的实质方面 …………………………(46)
四、近现代法治观种种………………………………(48)
第二节 当代西方法治观念………………………………(54)
一、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立场 ………………………(55)
二、富勒的调和论主张………………………………(58)
三、罗尔斯的道义论观点 ……………………(59)
四、哈贝马斯的程序主义范式 ………………………(63)
五、拉兹的实证主义原则 ……………………(67)
六、昂格尔的现实主义批判 …………………………(69)
七、实质法治国 ………………………………………(73)
八、国际法治观念……………………………………(74)
第三节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法治”资源…………………(77)
一、先秦法家 …………………………………………(78)
二、先秦儒家 …………………………………………(83)
三、封建礼法观念……………………………………(86)
四、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 ……………………………(91)
五、近代中国法治思想 ………………………………(93)
第四章 西方古代的法治及德治观念……………………………(101)
第一节 前苏格拉底时期 ………………………………(101)
一、神启时代…………………………………………(101)
二、梭伦及“七贤”……………………………………(104)
三、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利特………………………(107)
四、普罗泰戈拉和智者学派…………………………(111)
第二节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117)
一、柏拉图(I)………………………………………(117)
二、柏拉图(Ⅱ)………………………………………(122)
三、亚里士多德(I)…………………………………(129)
四、亚里士多德(Ⅱ)…………………………………(135)
第三节 希腊化及古罗马时期…………………………(147)
一、伊壁鸠鲁和芝诺…………………………………(147)
二、西塞罗……………………………………………(153)
三、古罗马法学界……………………………………(162)
第五章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法律与道德…………………………(172)
第一节 我国古代道德与法律关系小史 ………………(173)
一、先秦时期…………………………………………(173)
二、秦汉至明清………………………………………(179)
三、清末法律改革……………………………………(191)
第二节 我国古代法律与道德关系的基本模式 ………(198)
一、远古“礼”、“刑”之辩……………………………(198)
二、先秦“礼法之争”…………………………………(202)
三、封建时代的“礼律两不失”………………………(208)
四、清末“礼法之争”…………………………………(220)
第六章 法律与道德的理论模式…………………………………(223)
第一节 问题与进路……………………………………(223)
一、层面问题…………………………………………(223)
二、意义问题…………………………………………(224)
三、研究进路…………………………………………(229)
第二节 道德至上模式…………………………………(231)
一、国家本位和法律道德主义………………………(231)
二、主要特征…………………………………………(233)
三、开放性和压制性特征……………………………(235)
第三节 法律至上模式…………………………………(239)
一、个人本位和法治…………………………………(239)
二、主要特征…………………………………………(240)
三、法律的运行逻辑…………………………………(242)
第四节 法律和道德互动模式…………………………(244)
一、反思理性…………………………………………(244)
二、社会连带与和谐…………………………………(245)
三、主要特征…………………………………………(247)
四、原则的适用条件和方法…………………………(250)
第七章形式法治观在我国………………………………………(253)
第一节 法学研究中的形式化倾向 ……………………(253)
一、我国存在形式法治观吗? ………………………(253)
二、主流法理速写……………………………………(256)
三、实证主义倾向……………………………………(258)
四、国家主义和工具主义倾向………………………(261)
五、形式法治倾向……………………………………(263)
第二节 法制框架背后的形式化底蕴 …………………(267)
一、十六字方针………………………………………(267)
二、立法领域…………………………………………(269)
三、“三必”环节………………………………………(275)
第八章 中国当下的道德状况及其作用机理……………………(277)
第一节 形式法治观与苏联法继受……………………(278)
一、继受问题及其研究进路………………………(278)
二、前苏联法概念的特征……………………………(280)
三、中国传统法与苏联法的概念契合………………(284)
四、法概念的形式化与形式法治观的产生…………(291)
第二节 当下道德的核心:经济伦理……………………(299)
一、形式法治观与外发型法治进程…………………(299)
二、形式法治观与新旧伦理体系的并存……………(303)
三、经济伦理原則……………………………………(309)
第三节 道德的作用机理………………………………(313)
一、立法和经济伦理主导……………………………(313)
二、道德和非式法律渊源……………………………(316)
三、道德和非正式法律渊源…………………………(322)
四、社会控制与秩序构建……………………………(326)

法律图书馆>>网上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