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网上书店>>图书信息
产权与政治: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研究
编号:52561
书名:产权与政治: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研究
作者:刘承韪著
出版社:法律
出版时间:2012-8-1
入库时间:2012-9-2
定价:22元
[图书内容简介]
直至今日,中国社会主要还是一个农业社会,大多数的老百姓仍然是农民。对于农民群体和农业社会来说,土地始终是最为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要素,土地制度设置是农业社会制度的核心内容。正因如此,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才可谓中国社会变迁的一种缩影,研究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才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制度价值和现实意义。极具中国特色的农村土地财产权制度是中国特定历史背景和特定社会条件的产物,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主要是由政党权力和国家力量决定的。不管是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土改运动,20世纪50年代的农村集体化合作化运动,改革开放之初的包干到户改革,20世纪90 年代之后的借由征地的城市化运动,以及近几年兴起的农村土地流转改革,无一不体现着国家权力和政治力量在农村社会的自主进退及深刻影响。抽离国家权力的因素,我们根本无法理解最近六七十年的农村土地制度何以经历“农民私有—集体合作—包产到户—土地股份制再集体化”等一系列循环往复的制度变迁过程。“政治力量决定产权安排”的规律在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中体现得最为明显。此外,即使是中国体制中的农村土地产权,它也不完全是消极的。农村集体、农民个人所掌握的农村土地产权的有无、多寡以及掌控产权的形式,也都制约着政党力量和政治权力的行使,甚至慢慢改变着中国农村社会的治理结构和发展模式。因此,刘承韪编著的《产权与政治——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研究》以产权与政治的关系以及国家权力在农村社会的进退为研究视角和论述思路,来较系统地研究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以期达到单纯的某一种学科研究方法(如法学研究方法、经济学研究方法、政治学研究方法、社会学研究方法)所不能实现的目的,得出更真实也更有实践指导价值的结论。基于此,本书正文共分为六部分内容,前有交代背景与思路的导论,后有总结全文的结论,是较为系统研究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著作。《产权与政治——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研究》第一章从理论上详细阐释了产权与政治的关联,对产权、财产权、所有权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和区分;解析了政治对产权的意义,认为:政治力量决定产权的具体安排方式,产权也需要国家强制力提供保护;分析了产权对于政治的价值:产权是自由的保护神,是民主的堡垒;并对中西方产权与政治关系的差别进行了阐述,并指出把握此种差别对于中国社会的价值。本书第二章梳理并论述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历经变迁的各个阶段,依次阐释了耕者有其田制度的确立、农村集体化的实现、集体所有权的性质、包产到户革命的出现。提出并依次解答了如下问题:这一系列的土地制度变革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国家权力在这些过程中起到了何种作用?国家权力为什么在新中国成立后要渗透入村,而在改革开放后却又从农村全面撤退?其进退产生了何种政治与社会效果?本书第三章是对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国征地制度的反思与建议,笔者把标题定为“政府主导的城市包围农村”,意在明确指出在实践中引发严重社会矛盾的征地运动其实是政府权力主导下的产物。不管是实现城市化改造的政绩指标还是地方财政需求的经济驱动,都使近几十年的征地运动掺杂了严重的公权力因素,这就导致征地的合理性受到民众的普遍质疑。同时,国家权力自改革开放后已经从农村社会撤退的事实,也是导致征地纠纷和矛盾日趋严重的重要因素。最后还借鉴美国先进征收补偿制度和中国有益实践经验对我国征地制度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的思路。本书第四章集中探讨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基础上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不仅详细回顾了中国农村基于土地的传统社会保障方式,解析了当下环境中传统社会保障方式出现的严重困境及变革取向,还对未来农村社保改革中的政府角色、土地角色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期待得出有益的建议和结论。本书第五章认真研究了农地流转中的产权与政治问题,揭示了农地流转近年兴起的背景原因,指出了农地流转中包含的社会、政治困境与矛盾,分析了农地流转的当前形势和实践模式,并建议在未来实践中采取集公司治理、合作产销和特殊保护为一体的农地流转新型模式。本书第六章意在探究农村土地产权与农村社会治理的关联,本部分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赋予人手来分析农地产权对于农民积极性、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村社会治理的推动作用。并在考察历史上的农村社会治理的基础上对当前中国农村社会治理存在的困境及未来出路进行自己的分析、评论,并提出相关的建议。总之,本书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为研究本体,以产权与政治关联为研究视角,以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为时间范围,希望得出最接近事实真相、最有利于问题解决的研究结论,而不管此种研究视角和分析方法是法学的、经济学的、社会学的,还是政治学的,这或许更符合笔者一贯所主张的“问题导向”和“经验理性” 的实用主义哲学吧。

[图书目录]
导论
一、问题意识和研究意义
(一)土地之于中国的重要性:“土地是中国最大的政治与社会问题”
(二)农村问题之于中国社会的重要性:新重农主义
(三)研究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重要性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范围
(一)研究内容概要
(二)研究焦点:集中关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农村土地制度变迁
(三)论述思路与中心线索:“国家权力在农村社会的进出”
三、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一)现实世界的产权需要政治的认定与保护
(二)产权可以塑造政治秩序、推动政治发展
(三)中国的“产权(尤其土地产权)与政治”关联性更强
第一章 产权与政治的关联
一、产权的概念:与财产权、所有权的关系
二、政治对产权的意义
(一)政治力量和政治制度决定产权的具体安排方式
(二)产权需要国家强制力的保护
三、产权的政治功能:“无财产的地方无公正”(洛克)
(一)产权即自由:“财产权是自由的守护神”
(二)产权即民主:产权孕育民主
(三)产权政治功能的中西差别及对中国的启示
第二章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从国家控制到“国家撤退”(1949—1979一至今)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从“封建地主私有制”到“耕者有其田”的过渡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农村土地的集体化与国家权力渗透入村
(一)土改的完成:真正实现“耕者有其田”和“农民土地所有制”
(二)土改进程与国家权力对农村的渗透
(三)土地所有权回收国家集体之路:通过国家权力的社会控制和政治安排
三、集体所有权的实质:隐形国有化与国家对农村(土地和经济)的控制
四、改革开放后农村土地制度的演进:“包产到户”革命引发“国家撤退”
(一)“包产到户”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
(二)“国家撤退”何以可能?
(三)“国家撤退”引发的各种效应评析
第三章 政府主导的“城市包围农村”:借由征地的中国城市化
一、中国的城市化与现代化理论
(一)作为概念的现代化与城市化
(二)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三)中国的现代化与城市化理论模式
二、中国的城市化实践:借由政府主导的征地运动而发生
(一)中国城市化:为何从土地开始?
(二)中国城市化实践的两种具体方式
(三)政府主导与征地运动:中国城市化的根本原因与主要渠道
(四)土地财政:真实世界的政府征地动因
三、中国征地制度的困境与出路:美国经验与本土资源
(一)中国征地制度的弊端
(二)美国先进财产征收制度的经验
(三)本土资源与地方实践:以南海模式和厦门模式为例
(四)中国征地制度改革的出路
第四章 国家撤退引发的政府角色变迁:农村土地产权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关联
一、土地保障:中国农村传统社会保障方式
(一)社会保障的概念:西方与中国
(二)农村土地何以发挥社会保障功能
(三)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具体呈现
二、从农村传统土地保障向新型农村社会保障的变革
(一)变革的必要性:传统土地保障遭遇困境
(二)变革的可能性:农地流转的贡献与国家权力的推动
(三)变革的核心要点: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价值化14l
三、构建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国家和政府的主导角色
(一)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成绩
(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之困境
(三)构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
(四)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构:国家责任和政府角色
第五章 农地流转的政治效果:农地流转中的产权与政治
一、农地流转兴起大背景
(一)农民需要拯救: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二)农地制度需要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出现困境、土地承包经营权绩效降低
(三)如何拯救与改革?——农地流转是实现农民产权价值的重要手段
二、农地流转中的矛盾和困境
(一)农村社会稳定与农民增收之间的矛盾
(二)解决粮食安全与城市建设的矛盾
(三)城乡差距历史现状与城乡一体化取向之间的矛盾
三、农地流转的整体态势
四、农地流转的经典模式和有益经验
五、农地流转的未来方向
(一)采用公司治理的结构和方式
(二)采用农业协会(农业合作社)的产销方式
(三)采取对农民的特殊保护机制(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完备)
第六章 基于财产的自由、民主和公共治理:农村土地产权与乡村治理
一、土地产权的政治效果:对农民行为的激励和对农村治理的推进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对农民积极性和农村经济的激励
(二)农村再集体化的政治效果:农村社会民主治理的推动
(三)农民再集体化实践的成功模式
二、中国农村社会治理模式的历史沿革
(一)传统中国农村社会治理模式
(二)新中国农村社会治理模式
(三)中国农村社会治理模式的变迁启示
三、中国农村社会治理的困境与走向
(一)我国“乡政村治”模式下农村治理面临的困境
(二)关乎中国农村社会治理未来的核心要点:产权激励与法治保障
(三)中国农村社会治理的改良举措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法律图书馆>>网上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