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网上书店>>图书信息
辨别与选择:变动中的刑法学说与实践
编号:62099
书名:辨别与选择:变动中的刑法学说与实践
作者:毛玲玲著
出版社:法律
出版时间:2014-3-1
入库时间:2015-1-5
定价:45元
[图书内容简介]
近年中国刑法理论界对犯罪构成、犯罪化与非犯罪化、刑法解释等基础命题的讨论学说纷呈。一些基础命题的思考既是与刑法研究的未来趋向相关,也是思考如何解决刑事司法实践中具体问题的基础。本书主要内容在于对各种学说与观点进行辨别与选择。通过以比较研究的方法考察德日刑法、英美刑法以及我国刑法中各个基础命题的内涵与演变,分析各种学说的价值取向与方法论路径差异,以期对我们思考如何完善刑事法治有所启示。



[图书目录]
第一章犯罪构成理论的演变与比较 / 00
第一节犯罪构成理论的比较 / 00
一、各种犯罪构成理论 / 00
二、考察各种犯罪构成理论的启示 / 00
第二节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争论情况 / 00
一、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争论状况 / 00
二、犯罪构成理论讨论的意义或犯罪阶层理论的方法论效用 / 0
三、理论争论中对我国传统犯罪构成理论缺陷的归纳 / 0
第三节中国背景下犯罪构成理论问题的相关检讨 / 0
一、犯罪构成理论之争:百家争鸣的学术繁盛背景下对负面影响的认识 / 0
第四节中国犯罪构成理论的演变趋势 / 0
一、大陆法系犯罪阶层理论的图示 / 0
第二章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价值与边界 / 0
第一节犯罪化趋势中刑法的价值 / 0
一、刑事责任的独特价值 / 0
二、刑事指控的特殊功能 / 0
第二节犯罪化趋势的表现 / 0
一、刑事法网加密 / 0
二、刑事法网趋严 / 0
第三节犯罪化趋势的模式选择 / 0
一、犯罪化的入罪与设刑 / 0
二、犯罪化的定性与定量 / 0
三、犯罪化的合情与合理 / 0
第四节非犯罪化学说的基础 / 0
一、犯罪化的有形成本 / 0
二、犯罪化的无形成本 / 0
第五节非犯罪化的路径 / 0
一、去刑罚化理论 / 0
二、去犯罪人化理论 / 0
三、刑法“轻轻重重” / 0
第六节犯罪构成理论与司法能动性 / 0
第三章刑法因果关系判断路径之探索 / 0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 0
第二节各种因果关系理论的借鉴与限制 / 0
一、“条件说”、“原因说”及“相当因果关系说”的借鉴及限制 / 0
二、“客观归责理论”的借鉴与限制 / 0
三、英美“双层次原因理论”的借鉴与限制 / 0
第三节我国刑法因果关系的判断路径 / 0
一、限定刑法因果关系的研究对象,明确判断范围 / 0
二、区分刑法因果关系承载的功能,简化判断过程 / 0
三、承认刑法因果关系的法律属性,赋予法官个案自由裁量权 / 0
第四章刑法解释的争议与解决 / 0
第一节问题的缘起 / 0
第二节刑法解释迷局的展现 / 0
一、“以毒易毒”案例中刑法解释的适用困难 / 0
二、刑法解释分歧的原因 / 0
第三节刑法解释迷局的诸多解决方案 / 0
一、刑法解释的立场之争 / 0
二、刑法解释方法的位阶理论 / 0
三、新的解释方法——合类型解释方法的提出 / 0
第四节刑法解释在司法思维层面的重构 / 0
一、区分案件正确性与刑法解释的正确性,理性看待刑法解释的方法论定位 / 0
二、找寻吻合法律精神的法律“明文”,不受限于经验思维的固化约束 / 0
三、重视司法人员的规训与交流,促成较一致的司法“前见” / 0
四、立法与司法解释的技术 / 0
第五章刑法概念式思维路径的困境 / 0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 0
第二节概念式思维路径下“明文”边界探寻的困难 / 0
一、思维主体的刑法观念以概念的方式存在,决定了“可能的文义”内容模糊 / 0
二、刑事司法活动中思维主体的“理解性”需求,使得“可能的文义”具有变动性 / 0
三、犯罪论体系理论的争论解构了原本稳定的概念内容,增加了概念式思维路径的困难 / 0
第三节概念式思维路径的困境在刑事司法中的展现 / 0
一、“概念式解读”的思维惯性限制对司法中新情况的探索式解决 / 0
二、“折中调和”的思维导致概念之间差异不清晰,个案的司法判断失去可操作性标准 / 0
三、概念建构的规范性欠缺,使得刑法解释技术无法合乎逻辑地建立 / 0
第四节概念式思维路径的修复与完善 /
一、确立刑法解释结论“正确性”判断标准与刑法解释技术(方法)正确性判断标准的“二元论” /
二、追求刑法概念建构与应用的准确性、规范性 /
三、禁止适用类推,但充分运用类型思维方式中的比较方法 /
第六章故意与过失的司法困境与解决方案 /
第一节故意与过失的区分 /
一、故意与过失区分困难引发的争议 /
二、刑事政策的态度与故意的范围 /
三、故意与过失的区分标准是否存在:对意志因素的讨论 /
四、故意与过失的区分是否转为认识因素的差别 /
第二节间接故意与过于轻信的过失之间的界限可否取消 /
第三节方案探寻一:故意的类型化列举 /
第四节方案探寻二:转换司法推断逻辑,模糊情形以过失犯罪认定 /
第七章不作为犯实质化界定的限定 /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明晰不作为犯义务来源的意义 /
一、缓和不作为犯的刑责与罪刑法定原则之间的紧张关系 /
二、为实务中不作为犯的归责提供指引 /
第三节不作为犯义务来源“形式论”的检讨 /
第四节对不作为犯义务来源“实质论”的思考 /
一、作为与不作为无法绝对准确地区分 /
二、不作为犯义务来源实质化的目标是对法益侵害结果的补充评价 /
三、不作为犯义务来源的实质化受到一定限制 /
第五节修正或受限制的不作为犯义务来源“实质论” /
一、法益受实际侵害是检验不作为犯义务是否存在的前提 /
二、不作为犯的义务不满足不作为犯归责的充分条件 /
三、不作为犯义务来源限制实质论的内容 /
第八章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批判与借鉴 /
第一节期待可能性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
一、理论的起源 /
二、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发展 /
三、期待可能性的理论基础 /
第二节期待可能性的判断标准 /
一、期待可能性判断标准的各种学说 /
二、期待可能性的判断标准 /
第三节期待可能性理论与犯罪论 /
一、期待可能性在大陆法系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 /
二、期待可能性在我国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 /
第四节期待可能性理论的适用 /
一、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研究误区 /
二、期待可能性理论的适用范围 /
第五节期待可能性在我国刑法中的价值检讨 /
一、期待可能性理论在我国刑事立法中的价值 /
二、期待可能性理论在我国刑事司法中的适用路径 /
第九章共同犯罪理论在经济社会的适用困境与借鉴 /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
一、共同犯罪判断标准的各种学说 /
二、经济犯罪的新形态对共同犯罪的冲击 /
第二节内外勾结型经济犯罪法律适用的困难 /
一、内外勾结型经济犯罪法律适用困难的表现 /
二、内外勾结型经济犯罪对传统共同犯罪理论的挑战 /
第三节内外勾结型经济犯罪的认定与处罚的分歧与借鉴 /
一、内外勾结型经济犯罪认定与处罚的分歧意见 /
法律图书馆>>网上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