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网上书店>>图书信息
暴力倾向与暴力行为矫正:循证、方法与程序
编号:71943
书名:暴力倾向与暴力行为矫正:循证、方法与程序
作者:宋胜尊
出版社:法律
出版时间:2017-2-1
入库时间:2017-3-6
定价:68元
[图书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分五个部分:①暴力倾向与暴力行为矫正的基本问题;②人类攻击的基础性研究证据;③暴力攻击行为发生机制与危险性评估;④常规犯暴力攻击的积极预防与危机干预;⑤异常犯暴力攻击的积极预防与诊治。本书试图揭示许多关于暴力犯罪研究中具有挑战性的科学问题,比如暴力犯罪人的神经生理是否具有特异性?是否存在典型的攻击抉择模型?是否存在特定的促进着暴力攻击行为发生的行为习惯?探究这些问题的意义就在于寻求抑制暴力攻击行为发生的证据,为矫正机构降低暴力犯的暴力倾向提供依据,为预防罪犯刑释后重新犯罪提供策略,为矫正理论发展提供重点类型矫正例证。

[图书目录]
"目录
第一部分暴力犯矫正的基本问题
第 1章暴力犯矫正的循证研究
1.1暴力犯罪的心理学解读
1.1.1关于暴力犯罪
1.1.2暴力犯罪的发生
1.1.3暴力犯
1.1.4暴力倾向
1.1.5暴力/攻击行为
1.2暴力犯矫正的循证原则
1.3暴力犯矫正的研究现状
1.3.1可能有效的矫正措施
1.3.2关于犯罪危险性评估的研究
第2章暴力犯的矫正需要
2.1犯因性需要及其测量
2.1.1犯因性需要及分类
2.1.2犯因性需要的测量
2.2暴力犯的人格矫正需要
2.2.1易怒及冲动性
2.2.2贪婪、畸形控制欲
2.2.3冷酷无情性格
22.4自我控制力匮乏
2.2.5心智缺陷
2.3暴力犯的情绪认知与归因偏向
2.3.1情绪认知能力缺陷
2.3.2敌意归因偏好
2.3.3负性情绪调节不足
2.3.4情绪的聚光灯效应
2.4人际问题解决能力不足
2.5暴力犯的行为决策偏差
2.5.1犯罪风险偏好
2.5.2犯罪合理化
2.5.3新颖寻求与感觉寻求特质
2.5.4对攻击信息的认知加工
2.5.5对面子的偏好
2.5.6暴力犯的认知风格与风险决策特点
2.6暴力犯的矫正需要归类
第3章暴力攻击的基础问题
3.1攻击(侵犯)的定义及分类
3.1.1攻击的定义
3.1.2攻击行为的分类
3.1.3攻击的功能
3.1.4暴力攻击的性别差异
3.2关于攻击研究的相关问题
第二部分人类攻击的基础性研究证据
第4章人类攻击的遗传学研究
4.1攻击行为的遗传学研究
4.1.1攻击行为的遗传学研究方法
41.2遗传和环境的相对影响
4.1.3共享与非共享环境
4.1.4脱氧核糖核酸的多态性研究
4.2反社会行为的遗传学基础
4.3不同类型攻击的遗传学基础
4.3.1主动性与反应性攻击的遗传学基础
4.3.2两类攻击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第5章人类攻击的生理学基础研究
5.1暴力攻击的内分泌学研究
5.1.1睾酮
5.1.2血糖
5.1.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5.1.4胆固醇
5.2人类攻击的生理学基础研究
5.2.1心率变异性
5.2.2静息心率
5.2.3皮肤电活动
5.2.4生理唤醒水平
5.3冲动性攻击的神经生理学研究
5.3.1单胺假说:5-HT与DA
53.25-HT和DA与攻击行为的关联研究
5.3.3谷氨酸与γ-氨基丁酸平衡假说
5.3.4脑功能缺陷
5.4基于神经递质的冲动性攻击治疗
5.4.1增加5-HT能
5.4.2阻断多巴胺能
5.4.3增加γ-氨基丁酸能
5.4.4阻断α1受体
5.4.5降低去甲肾上腺素能
第6章暴力攻击的认知因素研究
6.1关于攻击的认知理论
6.1.1认知归因理论
6.1.2认知新联想理论
6.1.3认知情感互动理论
6.1.4兴奋迁移理论
6.2攻击模型中的敌意归因偏向
6.2.1社会信息加工模型
6.2.2一般攻击模型
6.2.3攻击的社会认知模型
6.2.4重新犯罪风险评估模型
6.3敌意归因偏向的减弱与消除
6.3.1获取全面信息,延迟归因
6.3.2克服敌意注意偏见
6.3.3增加良性脚本和良性图式储备
6.3.4培养积极情绪体验
6.4累犯的敌意与矫治对策
6.5罪犯敌意的抑制
第7章暴力攻击的情绪因素研究
7.1情绪调节与攻击行为
7.1.1情绪调节不足
7.1.2情绪调节过度
7.1.3负性情绪抑制
7.2愤怒对攻击的影响
7.2.1挫折—攻击假说
7.2.2愤怒的聚光灯效应
7.3恐惧对攻击的影响
7.3.1恐惧激发攻击
7.3.2战逃反应
7.3.3恐惧的自主神经反应
7.4羞耻感与暴力行为
7.4.1羞耻感
7.4.2羞耻感评定
7.4.3病理性羞耻感与攻击行为
7.4.4人格病理中的羞耻感调节
7.4.5耻感文化对攻击的影响
7.4.6重整羞耻感理论
7.5攻击动机诱因的新观点
7.6情绪控制技术
7.6.1STOP情绪控制技术
7.6.2自我接纳技术
7.6.3正念冥想放松技术
第8章暴力攻击的人格因素研究
8.1犯罪人群的人格特征
8.2促进攻击行为的人格特质
8.2.1自恋
8.2.2冷酷无情
8.3抑制攻击行为的人格特质
8.3.1积极的自我概念
8.3.2共情
8.4精神病态与暴力行为
8.5暴力型罪犯人格障碍的实证性研究
8.5.1暴力型罪犯人格特征研究
8.5.2重刑罪犯人格特征研究
8.5.3重新犯罪罪犯人格特征研究
8.5.4危险性罪犯人格特征研究
第9章暴力攻击的文化基础
9.1暴力文化与社会学习理论
9.1.1暴力文化与模仿
9.1.2社会学习理论
9.2媒体暴力对攻击行为的影响
9.2.1暴力网络游戏的影响
9.2.2大众传媒与暴力犯罪
9.3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
9.3.1宗教极端思想与群体极化
9.3.2极端化与去极端化
9.3.3去个性化、去人性化与道德脱离
9.4家庭暴力的文化基础
9.4.1家庭暴力的文化渊源
9.4.2反家暴的进程
9.5暴力攻击的文化差异比较
第三部分暴力行为的促进、抑制与评估问题
第10章暴力攻击的条件作用
10.1路西法效应
10.2促进攻击行为的情境因素
10.2.1非社会性的不愉快事件
10.2.2社会性事件
10.2.3武器效应
10.2.4旁观者效应
10.2.5抚养方式
10.2.6去个人化
10.2.7道德许可与道德松绑
10.2.8去人性化训练
10.2.9权威影响
10.3抑制攻击行为的情境因素
10.3.1条件适宜的改造场所
10.3.2良好的改造氛围
10.3.3对罪犯实施阳光管理
10.3.4消除可能失控的“武器”
10.3.5法律的威慑效应
10.3.6被害人因素
10.4攻击行为机制
第11章人类暴力攻击的双峰模型
11.1暴力攻击的双峰分类模型
11.1.1初始行为分类
11.1.2攻击的神经解剖基质
11.1.3神经递质基础
11.2攻击双峰模型的医学生物学应用
11.2.1医学生物学样本中的行为观察
11.2.2医学生物学样本中的生理基质
11.3冲动型/预谋型、主动型/被动型攻击的关系
11.3.1预谋型与主动型攻击的重叠
11.3.2冲动性攻击与反应性攻击的重叠
11.3.3预谋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的非重叠
11.3.4冲动性和被动性之间混合证据领域
11.4暴力攻击双峰模型的应用
11.4.1降低先行攻击的方法
11.4.2提高冲动控制力
11.4.3应用前景展望
第12章暴力倾向性评估与诊断
12.1罪犯暴力危险性评估的含义
12.2罪犯暴力危险性评估的类型
12.2.1临床的危险性评估
12.2.2基于统计学的危险性评估
12.3暴力危险性的评估方法
12.3.1三角测量法
12.3.2危险因素的筛选法
12.3.3分类树方法
12.3.4心理生理学方法
12.4暴力倾向性评估及工具选择
12.4.1罪犯人格特质评估
12.4.2愤怒易感素质评估
12.4.3犯罪人基本信息评估
12.4.4精神健康状况评估
12.4.5暴力犯行为方式评估
12.4.6应付方式评估
12.5暴力倾向性评估流程
12.6暴力倾向性评估注意事项
12.7关于我国罪犯暴力危险性评估的几点思考
12.7.1押犯形势需要暴力危险性评估
12.7.2暴力危险性评估亟待规范
第四部分常规犯暴力攻击的积极预防与危机干预
第13章预谋型暴力行为的积极预防与危机干预
13.1监狱暴动与骚乱
13.1.1监狱暴动与骚乱
13.1.2监狱暴动与骚乱危机干预策略
13.2罪犯袭警与暴力脱逃危机与干预
13.2.1罪犯袭警危机
13.2.2罪犯暴力脱逃
13.2.3罪犯袭警危机紧急处置
13.2.4暴力脱逃危机的应急处置
13.2.5构建暴力袭警安全防范体系
13.3牢头狱霸行为的危害与治理
13.4顽危犯的矫正程序
13.4.1顽危犯的筛选与识别
13.4.2行为矫治技术的应用
13.4.3掠夺型攻击的矫正程序
13.5预谋型暴力危机的积极预防
第14章情感型攻击行为的积极预防与危机干预
14.1激情犯罪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14.1.1激情犯罪的行为特点
14.1.2激情犯罪人的内在特质:易激惹性
14.1.3敬畏意识匮乏:激情犯罪犯意萌发的基础
14.1.4暴力倾向促进情感型攻击
14.2情感型暴力犯的危机形式
14.2.1愤怒唤起
14.2.2个体攻击爆发
14.2.3群体暴力行为爆发
14.3情感型暴力犯危机爆发的干预
14.3.1控制局面
14.3.2控制情绪
14.3.3认知重建
143.4去极端化
14.4情感型攻击的危机预防
14.5调节情绪与攻击水平
14.5.1愤怒减降方法
14.5.2培养罪犯的敬畏意识
第15章未成年犯攻击的积极预防与危机干预
15.1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形势
15.2国内对未成年暴力犯矫正中面临的问题
15.2.1当前未成年犯矫正教育的常见方法
15.2.2当前未成年犯矫正中存在的问题
15.3未成年暴力犯的矫正程序及其依据
15.3.1西方学者发展出的矫正程序
153.2发展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矫正程序
153.3未成年暴力犯团体训练程序
15.4青少年的愤怒情绪与暴力攻击行为
15.5青少年对他人的情绪识别与攻击行为
15.6青少年暴力犯攻击行为干预
15.6.1基于攻击行为认知加工过程的干预
15.6.2基于攻击行为认知加工内容的干预
15.6.3对未成年犯干预研究实例
第16章女犯暴力倾向的积极预防与危机干预
16.1女性暴力犯罪特征
16.1.1女性犯罪的数量特征变化趋势
16.1.2女性犯罪的构成变化趋势
16.1.3女性暴力犯罪的家庭原因
16.1.4暴力型女犯的暴力倾向性
16.1.5女性暴力犯罪趋升的社会原因
16.2冲动的性别差异及与愤怒易感素质的关系研究
16.2.1研究背景
16.2.2研究方法
16.2.3研究结果
16.2.4讨论
16.2.5结论
16.3女性暴力犯罪的类型分析
16.3.1心理能量的压抑型
16.3.2心理冲突的潜抑型
16.3.3自我丧失后的攻击型
16.4女性暴力行为发生机制
16.4.1女性攻击行为的一般模式
16.4.2女性情感挫折反应模式
16.5女性暴力倾向性的矫正程序
16.5.1识别女犯的心理危机状态
16.5.2认知行为疗法对女犯暴力倾向性矫正
16.6女性暴力犯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干预
第五部分异常犯暴力攻击的积极预防与应对
第17章暴力犯人格障碍的诊断和治疗
17.1人格障碍的概念与特征
17.1.1健康与变态人格
17.1.2人格障碍
17.1.3人格障碍特征
17.2人格障碍的病因与分类
17.2.1生物学因素
17.2.2心理学因素
17.2.3家庭环境因素
17.2.4人格障碍的分类
17.3暴力犯人格障碍的诊断
17.3.1偏执型人格障碍
17.3.2分裂样型人格障碍
17.3.3分裂型人格障碍
17.3.4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17.3.5边缘型人格障碍
17.3.6冲动型人格障碍
17.3.7表演型人格障碍
17.3.8自恋型人格障碍
17.3.9强迫型人格障碍
17.3.10依赖型人格障碍
17.3.11小结
17.4暴力型罪犯人格障碍的治疗
17.4.1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治疗
17.4.2分裂样型人格障碍的治疗
17.4.3分裂型人格障碍的治疗
17.4.4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治疗
17.4.5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治疗
17.4.6冲动型人格障碍的治疗
17.4.7表演型人格障碍的治疗
17.4.8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
17.4.9强迫型人格障碍的治疗
17.4.10依赖型人格障碍的治疗
17.5人格障碍治疗个案举例
第18章精神病犯的暴力攻击行为与治疗
18.1关于攻击和暴力的临床研究
18.2精神病犯的认知功能与人格
18.2.1精神病犯的辨认与控制力
18.2.2暴力精神病犯的人格特征
18.3精神病犯暴力行为干预与治疗
18.3.1精神病犯暴力行为危机干预策略
18.3.2精神病犯攻击行为风险评估
18.3.3精神疾病诈病识别与应用
18.3.4认知行为疗法的辅助应用
第19章酒精依赖、药物滥用与暴力攻击行为
19.1酒精依赖的中枢神经递质基础
19.1.1酒精引起GABA效应和谷氨酸效应
19.1.2酒精依赖与多巴胺系统
19.1.3酒精依赖与5-HT受体
19.1.4酒精依赖与单胺氧化酶(MAO)
19.2酒精依赖与人类的攻击行为
19.3对抗酒精滥用的药物
19.4药物滥用与攻击行为
19.4.1药物滥用
19.4.2毒品的分类及对人的影响
19.4.3毒品对暴力攻击的影响
19.4.4戒毒效果评估
参考文献
后记
"
法律图书馆>>网上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