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限制论(武大刑法学博士文库)
编号:7303
书名:死刑限制论(武大刑法学博士文库)
作者:钊作俊
出版社:武大
出版时间:2001-9-1
入库时间:2002-5-17
定价:14元
[图书内容简介]
没有图书简介
[图书目录]
目 录
引言
导论 死刑的本质
一、死刑的法律本质
二、死刑的阶级本质
第一章 死刑的价值
第一节 死刑的价值根基
一、死刑的权力根据
二、死刑的理论根据
三、死刑的伦理根据
第二节 死刑的价值评价
一、死刑存废之论争
二、死刑存废论争之评价
三、我的死刑价值观
第二章 死刑政策与死刑限制
第一节 死刑政策慨说
一、死刑政策的概念和特征
二、死刑政策的种类
第二节 国外死刑政策及其评价
一、存置死刑
二、废止死刑
三、死刑存废政策评价
第三节 我国的死刑政策
一、死刑政策的历史演变
二、现行死刑政策述评
三、目前应确立的死刑政策
第三章 死刑立法与死刑限制
第一节 死刑条件对死刑的限制
一、外国刑法中的死刑条件概览
二、我国刑法中的死刑条件
三、从死刑条件上限制死刑
第二节 犯罪主体对死刑的限制
一、对犯罪主体适用死刑的国际趋势
二、我国刑法对犯罪主体适用死刑的规定
三、从犯罪主体上限制死刑
第三节 死刑罪名对死刑的限制
一、外国刑法中的死刑罪名概览
二、我国刑法中的死刑罪名
三、从罪名上限制死刑
第四节 死刑的规定方式对死刑的限制
一、死刑规定方式的国际趋势
二、我国刑法中死刑的规定方式
三、从死刑的规定方式上限制死刑
第四章 死刑司法与死刑限制
第一节 死刑适用原则与死刑限制
一、观点述评
二、死刑的适用原则
第二节 刑事法官与死刑限制
一、概说
二、刑事法官在死刑限制中的理性思考
第三节 司法解释与死刑限制
一、司法解释概说
二、从司法解释上限制死刑
第四节 死刑核准与死刑限制
一、死刑核准概说
二、从死刑核准上限制死刑
第五章 死缓制度与死刑执行限制
第一节 死缓制度概述
一、死缓制度的由来和意义
二、关于死缓之论争
第二节 死缓的立法规定
一、死缓的条件
二、死缓的减刑
第三节 死缓的司法适用
一、死刑缓期执行与死刑立即执行的界限
二、扩大死缓适用,限制死刑的立即执行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引 言
死刑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一个重要刑种,也是现代刑法理论
研究和国际刑法所关注的一个热点和焦点问题。在前资本主义几
千年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人们并未对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正
当性提出质疑。直到十六七世纪,一些著名学者如托马斯·莫尔、
切查利·贝卡利亚等率先从理性、人性的角度对死刑的存置进行
发难以后,人们才逐渐开始重新“审议”死刑这一刑中之极,并
在其后形成了轰轰烈烈的死刑存废论争,进而直接导致了一些国
家和地区的废止死刑实践和刑法理论对死刑问题关注的日渐高
涨。现今世界上,已有为数不少的国家和地区在法律上完全废止
了死刑,也有数量可观的国家和地区并未完全废止死刑。而在尚
未完全废止死刑的国家和地区中,也大都注意对其予以限制——
或从法律上,或从实践中。因此,如何限制死刑即成为绝大多数
存置死刑的国家和地区所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
我国现阶段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和迫切的现实问题。
在经过数百年的研究探讨而涌现出来的为数可观的死刑论著
中,不能否认,其中有不少经典之作,并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引
为常谈;但同时也不可否认,外国的绝大部分论著是着重于死刑
存废论争的,一些实证研究也没有跳出这一窠臼。在我国,对死
刑问题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出版了一些死刑论著,取得了
令人可喜的成就,达从一个方面推进了我国的刑事法制建设,同
时也不可忽视,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不是那么深入和系
统,更很少有论著从理性的高度关注我国现阶段的死刑状况,关
注我国的死刑立法和死刑司法以及我国死刑的未来发展趋势。易
言之,我国现阶段,从实践的角度关注死刑的实然设置的论著不
少,而从理性的角度、从刑法理论的高度对死刑的应然规定进行
系统的分析与研究还显得很薄弱,更无人立足于理论的高度对我
国现阶段如何从价值理论、死刑政策、死刑立法、死刑司法以及
死缓制度上限制死刑及死刑的实际执行进行较为系统的、深入的
研讨。有鉴于此,在1996年考入武汉大学攻读刑法学博士学位
之初,我即打算将死刑的限制作为学位论文选题,并在学习和研
究过程中开始收集这方面的资料。1997年底,这一设想得到我
的导师马克昌教授的首肯,并在次年9月所做的开题报告中得到
了由武汉大学法学院刑法学教授组成的论证小组的肯定,同时,
各位教授也提出了一些颇具建设性的重要意见。在此基础上,我
又对此前形成的论文大纲进行了修改补充,并再赴北京等地进行
调查研究,取得了大量的较为丰富的学术论著和实证资料。1998
年国庆节的前夜,我即在原有大纲和部分写作初稿的基础上进行
了长达数月的艰难写作,终于在春节的前几天,结论文初稿画上
了最后一个句号。然而,就在此时,我才深感做学问的艰难,同
时也才深切体会到中国的一句古语:“学而时习之”.这也是马克
昌先生时常勉励我的一句话,并由此使我强烈地感到:学然后知
不足。同时.也鼓励我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更加奋发图强,取
得更大的进步。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在博士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参考了
中外刑法学界前辈和同仁已有的研究成果,在此表示感谢;同时
也对其中的一些观点提出了商榷、质疑乃至批评,不当之处,敬
请学界批评。我想,学术上的支持、赞同或者反对、批评都是学
术研究和探讨中的正常现象,同时也是学术进步和发展的可喜现
象。正是持之有据、言之有理的学术争鸣才推动了学术上的飞
跃。这篇论文(即本书)虽不奢望获得多大的赞誉,但如果能对
我国的刑事法制尤其是我国的死刑限制尽些许之力,吾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