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发生机理研究
编号:7327
书名:犯罪发生机理研究
作者:杨焕宁
出版社:法律
出版时间:2001-12-1
入库时间:2002-5-17
定价:15元
[图书内容简介]
没有图书简介
[图书目录]
序
杨焕宁同志在其博士学位论文《犯罪发生机理研究》上下了很
大的功夫,表现了一种认真求知、积极探索的精神,较好地挖掘了
自己多年的理论积蓄,发挥了长期从事公安工作的优势。应该说,
《犯罪发生机理研究》是一篇内涵厚重的犯罪学论文。
第一,论文从发生机理的视角研究犯罪现象的发生规律,形成
了犯罪发生机理的新概念,突破以往因果关系线性式的研究范式,
不仅使犯罪学理论研究更贴近犯罪发生的真实,也为犯罪控制的
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二,论文初步构建了对犯罪发生必然性新的论证体系,其中
对个人与社会冲突的作用形式的论述确有新意,尤其是所提出的
社会个人化的障碍问题,对认识社会变革时期的犯罪问题有重要
价值。
第三,论文对犯罪发生过程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犯罪
与其他事物一样,其发生必定是一个过程,对此,不少学者已经注
意到了,但较少进行深入的研究。《犯罪发牛机理研究》对此作了
积极的探索,可以说是一个闪光点。
第四,论文基于对犯罪发生机理的认识,提出了一些有见地的
犯罪控制对策。之所以说这些对策有见地,主要是作者既充分意
识到了社会转型这一客观社会背景的突出特点及其对犯罪控制的
作用和影响,又比较清醒地看到了在中观、微观层面的不同方面、
不同环节阻止犯罪发生的重要意义。
人类的发展史和认识史告诉我们,创新意味着风险、探索伴随
着挑战。博士论文的—个基本要求就是理论上要有所创新。《犯
罪发生机理研究》一文在着力体现达一点的同时,也难免存在不
足。比如,对犯罪发生机理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尚需精确,论述犯
罪发生过程的理论模型还嫌简单,对有些判断还缺乏深入、科学的
论证,等等。但是,这些并不影响对论文的整体评价和对作者探索
精神的肯定。“瑕不掩瑜”并非套话。
改革、发展、稳定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旋律。有效地控制犯
罪,不仅是维护稳定的迫切需要,也是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客观
要求。因此,犯罪学的研究要强调理论创新,贴近真实,真正起到
指导实践的作用。诚望更多的中青年同行们为此做出贡献,推动
犯罪学理论研究不断取得进步。
储槐植
2001年6月20日
目 录
前言
绪论
一、犯罪发生机理的含义
二、对所用犯罪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犯罪发生机理的理论价值
四、研究犯罪发生机理的实践价值
第一章 犯罪发生的必然性
一、犯罪发生必然性的基本内涵
二、社会矛盾运动是犯罪发生必然性的基本根据
三、各种社会矛盾通过个人与社会的冲突导致犯罪的发生
四、个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矛盾是造成个人社会化障碍的主观原因
五、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状况决定了社会个人化的程度
第二章 主要致罪因素及其作用形式
一、主要致罪因素的含义及其研究意义
二、主要致罪因素的表现形式
三、致罪因素的作用形式
第三章 致罪因素转化为犯罪行为的过程
一、研究致罪因素转化为犯罪行为的过程的意义
二、几个重要概念的解释
三、致罪因素转化为犯罪行为的纵向发展过程
四、有组织犯罪发生过程的特征
第四章 犯罪发生机理在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的表现
一、社会转型的一般含义
二、我国当前社会转型的特殊性
三、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犯罪发生的必然性
四、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的主要致罪因素及其作用形式
五、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的罪因运动过程
第五章 犯罪发生机理研究对犯罪控制的启示
一、犯罪发生的必然性和社会转型时期犯罪问题的特殊性决定了犯罪对策只能选择犯罪控制
二、犯罪控制的基本思路来源于对犯罪的认识
三、积极、稳健的改革是控制犯罪的基础和根本保证
四、控制“关节点”,从社会的角度阻截致罪因素的传播、聚集和作用
五、根据犯罪发生机理,进一步发挥专门控制方法和手段的作用
六、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具体化 狠抓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