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网上书店>>图书信息
诉讼证明原理(诉讼证据丛书)
编号:9710
书名:诉讼证明原理(诉讼证据丛书)
作者:吴宏耀、魏晓娜
出版社:法律
出版时间:2002-12-2
入库时间:2002-12-2
定价:26元
[图书内容简介]
没有图书简介

[图书目录]
序一
证据问题既是诉讼理论和诉讼立法上的难
点问题,也是司法实践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作为诉讼制度核心的证据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不仅是建立现代司法制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
是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保证。在司法实践中,
法院所作出的任何裁判都必须以事实为根据,
但某一事实能否成为裁判依据,最终决定于证
明这一事实的证据是否充分、确实,在法律上是
否具有证据能力和证明力。所以,规范诉讼证
据和证明行为的证据制度不仅对程序公正有着
重要意义,而且还决定着实体公正的实现程序。
只有通过科学、完备的诉讼证据制度,才能消除
诉讼过程中种种随机因素对诉讼结果的影响,
使诉讼结果最大限度地保证其公正性和公信
度。
因此,多年来,诉讼证据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始终是人民法院推进司法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在我国法学
研究中,证据法学的理论发展却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造成有关
证据法学理论远远落后于立法、司法需要的尴尬局面。
在我们的传统证据法学理论体系中,“证明论”往往是与‘“证据
论”分开的。在证据论中,讨论的常常是证据的法定种类及证据分类
问题;在证明论中,则分别讨论证明对象、证明责任、证明要求等内
容。但是,总体而言,由于我国传统证据法学形成于 20世纪七十八
十年代,受到研究视野、资料信息、思维模式等多重历史局限,对相关
问题的讨论都还不够精确和深入。记得在2o世纪80年代初期,作
为中国政法大学的研究生,我曾经在公开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
刑事证据法律性的问题,认为证据问题首先是法律问题而不是哲学
问题,主张将刑事证据纳入诉讼法制轨道来看待和研究。然而,当时
乃至此后较长时期,我国证据研究的状况,恰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
样,传统证据法学缺乏最基本的法规范思维,所谓的证据法学研究更
应当称之为“证据学而非证据法学”。其结果是,一方面,在有关证据
的研究中,证据被置于证明活动之外,成了一种纯客观的、静态的、已
经确定无疑的东西,忽视了证明活动中证据的主观性、动态性、多变
性。另一方面,在有关证明的研究中,证明成了单纯的分析、归纳、推
理、判断活动,忽视了证明活动受制于诉讼法定程序的典型特征,诉
讼证明几乎被等同于纯粹的认识活动而失去其规范属性。我国证据
法学研究相对滞后的状况,已不能适应证据立法和司法实践的需要。
在社会实践面前,证据法学开始陷入一种十分尴尬的局面。
更为重要的是,在我国当前证据法学理论中,有许多思想和观念
是在资料匾乏、视角单一的历史条件下“独创”而来的,这些思想和观
念既构成了我们进一步发展证据法学无法抛弃的认识前提和知识基
础,同时也对我们借鉴西方已发育良久的证据法学理论和制度造成
一定阻碍。因此,在时代呼唤证据法的今天,为了指导证据立法和诉
讼实践,证据法学不但亟待发展和完善自身,而且,还不得不审慎地
对自身进行必要的反省、甄别和扬弃。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治国方略。1999年宪法修
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
家。”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证据立法已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有4个代表团共129名
代表,就加强证据立法尤其是刑事证据立法提出了议案建议。与此
同时,最高人民法院也加快了诉讼证据制度改革的进程,2001年、
2002年分别制定发布了关于民事诉讼、行政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刑事诉讼证据有关规则也正在研究制定中。
立法的发展既为证据法学理论创新提供了契机,同时,证据立法
的良性发展亦迫切需要证据法学理论的支撑和推动。(诉讼证据丛
书》以我国证据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为切入点,在
充分研究“两大法系”证据法学理并借鉴其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分卷。
分学科对我国证据法学的研究现状进行客观的整理和评述,对我国
当前司法实践和证据理论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认真细致的讨论
和研究。其中既有以反映我国证据法学研究现状和水平为目的所作
的文献、观点整理和综述,也有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对我国传统证据
法学理论的反思和突破。既强调了理论指导实践、理论先行的学术
使命,又密切关注司法实践和立法需要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有侧重
地就我国面临的实践问题(如证明标准、自由心证、证明责任、证据裁
判、证明对象等)进行了深入讨论,对解决我国司法实践当前面临的
诸多现实问题有着较强的理论指导和学术参考价值。
沈法咏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序二
诉讼的首要目标是公正地解决当事人之间
的争端,为此必须首先查明案件事实。而司法
人员对案件的认识,都是通过证据来实现的,因
此,证据是查明案件事实的依据。正因为证据
在诉讼法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证据法律制度一
直是各国诉讼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
国,由于法律传统的影响,普遍存在着“重实体
法、轻程序法”的倾向。因之,在我国的法律体
系中,证据法是极不发达的:不仅成文立法上反
映的条文不多,而且过于原则和笼统,可操作性
不强。司法人员和律师在收集和使用证据时往
往有很大的随意性,甚至会忽略某些证据规则
和轻视证据调查工作。然而长期实践经验证明
的却是,很多错案的发生都不是因为适用法律
不当,而是因为认定事实有误。证据法律制度
的不健全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司法的公正。
近年来,随着刑事诉讼法的修正和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而不断
发展和完善的诉讼制度,客观上也要求证据立法和证据学理论的研
究状况能与之相适应。我国审判方式的改革,基本上是在原有职权
主义模式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当事人主义诉讼制度的合理要素中展
开的。这种审判方式的改革方向,客观上要求对当事人(或控辩双
方)的举证、质证活动予以引导和规制,对法官采纳。评判证据予以明
确地规范和限定,以保证诉讼活动公正、顺利地进行。我国诉讼立法
的修改以及正在进行的司法改革,期望强化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调动
诉讼双方的积极性。与之相比,证据制度的配套改革明显滞后,减弱
了诉讼程序改革的效果,限制了诉讼程序进一步改革的步履,士。证人
出庭作证问题,是三大诉讼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不解决好这一问
题,审判方式改革就不能真正取得成功。
更重要的是,通过证据法学研究以促进我国证据制度的不断完
善,对于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五大
正式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治国方略。修正后的宪法也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方针。
基于依法治国的要求,必须进一步完善包括证据制度在内的法律制
度,这就需要确立一定的证据规则,在刑事诉讼中,对控、辩、审三方
收集、运用、审查判断证据的活动予以规范,促进整个诉讼活动民主
化和科学化,实现诉讼活动的各项目的。
鉴于司法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证据立法问题已经引起了社
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加强证据立法已经提上立法机关议事日程。而
立法的展开需要作理论研究的准备,但我国目前系统的证据理论研
究尚处于空白状态,有关证据法方面的理论专著甚少。另一方面,长
期以来的司法实践已经积累了较丰富的实际经验,如何将这些宝贵
的经验从理论上加以高度的概括和提炼,并在成文法上体现出来,乃
成为我国立法、司法和法学界目前所共同面临的一个奋斗目标。
(诉讼证据丛书)从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实
际出发,立足于我国证据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存在和暴露出的现
实问题,在充分研究和借鉴英美证据规则及英美证据法学理的基础
上,广泛参考发达国家和地区证据立法的成功经验和最新判例学说,
回顾。评述我国证据法学研究的现状,评析典型疑难判例中运用证据
规范的得与失,并就我国证据法学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理论上
的探索、整理,为我国证据法的现代化和诉讼审判实务的科学化提供
法理基础,为广大从事法律实务的人士提供必备的参考范例,以推动
我国证据法学理论研究尽快赶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此套丛书
既有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又注重司法实践,同时兼顾理论发展和实
践急需两方面的要求,能全方位地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当然
它也是高等院校从事法律学习和研究的各层次理论人士应备的一套
参考学习资料。
王利明


目录
总序一
总序二
编者的话
前言
第一章诉讼证明的一般理论
一、证明与诉讼证明
二、诉讼证明与认识活动
三、诉讼证明与认识水平
四、诉讼证明与经验常识
五、诉讼证明与历史证明
六、诉讼证明的价值维度
七、诉讼证明的法系特征
八、诉讼证明与诉讼模式
第二章严格证明与自由证明
一、行为意义上的证明与结果意义
上的证明
二、严格证明与自由证明的划分
标准
三、严格证明与自由证明的适用
范围
四、严格证明与自由证明的诉讼价值
五、严格证明与自由证明的法律效果
六、严格证明与自由证明之间的转化
七、严格证明与自由证明的理论借鉴
第三章证明的论题——证明对象
一、证明对象的功能
二、证明对象的界分
三、抽象存在的证明对象
四、具体存在的证明对象
五、毋庸证明的证明对象
第四章证明手段——证据裁判原则
一、证据裁判的历史考察
二、证据裁判原则的内容
三、证据裁判原则与证据
第五章证明手段——证据规则
一、证据规则的语义界定
二、证据规则的法律功能
三、证据规则的规则体系
四、外国证据规则的立法发展
五、英美证据规则的程序适用
六、我国证据规则的立法完善
七、我国证据规则的程序建构
第六章评价方式——自由心证
一、自由心证原则的历史
二、自由心证原则在中国
三、证据自由评价的机理
第七章证明程度——证明标准
一、证明标准界说
二、刑事证明标准研究评述
三、刑事证明标准的两个维度
四、刑事证明标准的理论分析
五、“排除合理怀疑”的标准
第八章风险分配——证明责任
一、证明责任问题的产生
二、证明责任的基本概念
三、证明责任的分配
参考文献



法律图书馆>>网上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