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中文)(5)
加强与行政执法部门的合作,不断扩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社会影响力。
2012年,人民法院妥善协调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与行政保护的关系,进一步加强与行政执法部门的合作,优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有效形成知识产权保护合力,不断扩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社会影响力。
最高人民法院与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工商总局等部门多次召开跨部门会议,讨论有关知识产权刑法立法建议稿,研究假冒伪劣刑事案件的证明标准,推动建立知识产权刑事保护案例指导机制,提高知识产权执法规范化水平。人民法院积极协助公安部对侵权假冒犯罪发动“破案会战”,共破获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伪劣商品犯罪案件4.3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万余名,涉案总价值113亿元。黑龙江、陕西等地高级人民法院与省知识产权局、版权局、工商局等行政执法部门签署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备忘录》,共同致力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加强与省知识产权局、工商局、药监局、文化监管部门、公安厅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积极探索司法与行政联动保护贵州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地理标志、传统中医药等知识产权的长效机制。宁夏、安徽、河北、河南、广西等地高级人民法院也都积极采取各种方式,加强与知识产权局、版权局、工商局等行政执法部门的沟通、协调与合作,努力实现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与行政执法的良性互动,有效形成知识产权保护合力。
加强国际、区际交流,不断扩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国际影响力。
2012年,人民法院坚持国际视野,不断拓展渠道、丰富形式,加强知识产权领域的国际、区际交流,消除误解、增进互信、促进合作,不断扩大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国际影响力。
5月,中美知识产权司法审判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美两国的知识产权法官代表、政府官员、学者、律师、知识产权权利人代表,共计1200余人参加会议。我国各级法院知识产权法官代表约有240余人参会;美国派出了由200多人组成的参会代表团,包括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的7位法官、美国专利商标局局长、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律师协会会长。与会代表们就“知识产权审判宏观问题”、“法院对于知识产权制度的贡献”等26个专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交流,共有143位代表在会上发言。中美知识产权司法审判研讨会反映了在全球化环境下,中美双方交流、合作和共同面向未来的诚意、善意,对中美知识产权关系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最高人民法院积极派员参加中美知识产权工作组会议、中欧知识产权工作组会议、海峡两岸知识产权协议工作组会议、赴美知识产权宣讲团活动等,精心准备预案和工作意见30余份,全面展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取得的成果。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官共接待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高层代表团近百人来访,积极回应外方的关注,澄清有关误解,宣传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做法和成就,纠正少数国家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错误认识。最高人民法院还选派知识产权法官赴美国、爱尔兰、韩国等国家参加知识产权国际会议。
三、加强审判监督指导,
确保司法裁判标准统一
2012年,人民法院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案件的审判监督和业务指导工作,统一司法标准,提高审判水平。一是加强司法解释,完善司法政策,规范审判裁量权的行使;二是拓宽监督指导途径,提高案件审理质量;三是加强调查研究,及时解决新型、疑难法律适用问题。
加强司法解释,完善司法政策,规范审判裁量权的行使。
5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因垄断行为引发的民事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该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在反垄断审判领域出台的第一部司法解释,规定了起诉、案件受理、管辖、举证责任分配、诉讼证据、民事责任、诉讼时效等问题,对于指导人民法院正确适用反垄断法、依法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和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具有重要意义。12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该司法解释规定了在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案件中,行使裁量权的原则,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行为的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构成共同侵权、教唆侵权与帮助侵权的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主观过错的认定以及管辖等问题,对于指导人民法院积极应对互联网环境给传统著作权保护制度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正确适用著作权法具有重要意义。
2月,最高人民法院奚晓明副院长在首届全国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庭长研讨班上,作了题为《准确把握当前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政策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主旨发言。在发言中,奚晓明副院长对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积极探索的“加强保护、分门别类、宽严适度”的司法政策,第一次作出全面阐述。作为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基本政策,加强保护,是基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所处国内外环境的必然选择;分门别类,是适应知识产权自身属性和特点的必然要求;宽严适度,是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发展内在规律性的要求。
总共7页
[1] [2] [3] [4] 5
[6] [7]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