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正文
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2)
  被调查行为涉及资助项目的,可以邀请项目资助方委派相关专业人员参与调查组。
  第十九条 调查组的组成人员与举报人或者被举报人有合作研究、亲属或者导师学生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二十条 调查可通过查询资料、现场查看、实验检验、询问证人、询问举报人和被举报人等方式进行。调查组认为有必要的,可以委托无利害关系的专家或者第三方专业机构就有关事项进行独立调查或者验证。
  第二十一条 调查组在调查过程中,应当认真听取被举报人的陈述、申辩,对有关事实、理由和证据进行核实;认为必要的,可以采取听证方式。
  第二十二条 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为调查组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便利和协助。
  举报人、被举报人、证人及其他有关人员应当如实回答询问,配合调查,提供相关证据材料,不得隐瞒或者提供虚假信息。
  第二十三条 调查过程中,出现知识产权等争议引发的法律纠纷的,且该争议可能影响行为定性的,应当中止调查,待争议解决后重启调查。
  第二十四条 调查组应当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形成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应当包括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人的确认、调查过程、事实认定及理由、调查结论等。
  学术不端行为由多人集体做出的,调查报告中应当区别各责任人在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
  第二十五条 接触举报材料和参与调查处理的人员,不得向无关人员透露举报人、被举报人个人信息及调查情况。
  第四章 认定
  第二十六条 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应当对调查组提交的调查报告进行审查;必要的,应当听取调查组的汇报。
  学术委员会可以召开全体会议或者授权专门委员会对被调查行为是否构成学术不端行为以及行为的性质、情节等作出认定结论,并依职权作出处理或建议学校作出相应处理。
  第二十七条 经调查,确认被举报人在科学研究及相关活动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构成学术不端行为:
  (一)剽窃、抄袭、侵占他人学术成果;
  (二)篡改他人研究成果;
  (三)伪造科研数据、资料、文献、注释,或者捏造事实、编造虚假研究成果;
  (四)未参加研究或创作而在研究成果、学术论文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而不当使用他人署名,虚构合作者共同署名,或者多人共同完成研究而在成果中未注明他人工作、贡献;
  (五)在申报课题、成果、奖励和职务评审评定、申请学位等过程中提供虚假学术信息;
  (六)买卖论文、由他人代写或者为他人代写论文;
  (七)其他根据高等学校或者有关学术组织、相关科研管理机构制定的规则,属于学术不端的行为。
  第二十八条 有学术不端行为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情节严重:
  (一)造成恶劣影响的;
  (二)存在利益输送或者利益交换的;
  (三)对举报人进行打击报复的;
  (四)有组织实施学术不端行为的;
  (五)多次实施学术不端行为的;
  (六)其他造成严重后果或者恶劣影响的。
  第五章 处理
  第二十九条 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学术委员会的认定结论和处理建议,结合行为性质和情节轻重,依职权和规定程序对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人作出如下处理:
  (一)通报批评;
  (二)终止或者撤销相关的科研项目,并在一定期限内取消申请资格;
  (三)撤销学术奖励或者荣誉称号;
  (四)辞退或解聘;
  (五)法律、法规及规章规定的其他处理措施。
  同时,可以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开除等处分。
  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人获得有关部门、机构设立的科研项目、学术奖励或者荣誉称号等利益的,学校应当同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提出处理建议。
  学生有学术不端行为的,还应当按照学生管理的相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学籍处分。
  学术不端行为与获得学位有直接关联的,由学位授予单位作暂缓授予学位、不授予学位或者依法撤销学位等处理。
  第三十条 高等学校对学术不端行为作出处理决定,应当制作处理决定书,载明以下内容:
  (一)责任人的基本情况;
  (二)经查证的学术不端行为事实;
  (三)处理意见和依据;
  (四)救济途径和期限;
  (五)其他必要内容。
  第三十一条 经调查认定,不构成学术不端行为的,根据被举报人申请,高等学校应当通过一定方式为其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等。
  调查处理过程中,发现举报人存在捏造事实、诬告陷害等行为的,应当认定为举报不实或者虚假举报,举报人应当承担相应责任。属于本单位人员的,高等学校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处理;不属于本单位人员的,应通报其所在单位,并提出处理建议。
  第三十二条 参与举报受理、调查和处理的人员违反保密等规定,造成不良影响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处分或其他处理。
  第六章 复核
  第三十三条 举报人或者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30日内,以书面形式向高等学校提出异议或者复核申请。

总共3页  [1] 2 [3]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法规: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指导意见 / 教育部办公厅(2015-12-25)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普通高等学校转学工作的通知 / 教育部办公厅(2015-5-7)
·教育部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 / 教育部(2015-2-9)
·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 / 中共中央办公厅(2014-10-15)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办法》的通知 / 教育部(2014-8-24)
·教育部关于公布《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的通知 / 教育部(2014-7-25)
·普通高等学校理事会规程(试行) / 教育部(2014-7-16)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章程》的通知 / 教育部(2016-7-29)
·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 财政部 教育部(2016-10-26)
·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实施与管理办法》的通知 / 教育部 国家外国专家局(2016-11-3)
===============================
声明:本法规由《法律图书馆》网站
(http://www.law-lib.com)免费提供.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请与正式出版物或发文原件核对后使用。
===============================
手机法律图书馆>>导航>>搜索